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论文资料 > 教育论文 > 声乐教育论文 > 正文
声乐教育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30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声乐歌曲的发展综述

2012-12-24 15:09 来源:声乐教育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作者:窦智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从1900年左右到1927年,基本上是“学堂乐歌”阶段。这是国人学习西洋音乐文化的阶段。它既是一种表演形式的学习(如合唱、齐唱的形式),又是曲调学习的阶段,歌唱的曲目绝大部分来自国外欧美和日本。这个阶段的活动,以编书、编曲和教唱为主。1这个阶段的歌唱形式,大多都是用西方的乐曲填写中国的歌词,被广泛地用于歌唱课的教学当中,早期的“学堂乐歌”,是中国声乐歌曲发展史的萌芽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的兴起与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爱国人士纷纷归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当时专业、非专业的作曲家、词作家编写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鼓舞着前方将士和国人的士气,如黄自的《抗敌歌》《赠前敌将士》《旗正飘飘》,萧友梅的《从军歌》(为义勇军作)、周淑安的《不买日货》、陈田鹤的《夺回失去的土地》、陈啸空的《武装自卫》、黎锦晖的《向前进攻》等等。不久,聂耳、任光、张曙、星海、吕骥等人,又写出了《大陆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大批歌曲,这一时期,在中国各地人们纷纷组织大型的合唱和演出,群众歌咏,北大等一些早期国内高校的进步青年开始学唱抗日歌咏,这些抗日救亡歌咏为后期声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声乐发展的历史与民族抗争史紧密的相互结合,具有重要的时代性和历史意义,说明了中国声乐歌唱艺术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建国初期声乐开创新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呈现的是百废待兴的景象,各个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的文艺事业一片欣欣向荣,当时的大量声乐作品来源于劳动时的场景,社会大生产和歌颂祖国的繁荣富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在这个时期,新中国开始和国外建交,本土和国外之间的声乐交流开始增加,“土”、“洋”之争对中国现代声乐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新中国初期中国出现了一批声乐教育家,这些声乐教育家为今后现代的教学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沈湘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为祖国声乐教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一时期还有黎信昌、郭淑珍、魏启贤等声乐教育家。中国声乐教育与表演这几年发展到的高度,是建国早期这些歌唱、教育家努力的成果。在学术方面中国早期的声乐教育家也展开了一些相应的评论与见解,光是在1950年《人民音乐》上就发表了14篇学术文章,其中中央音乐学院《“唱法问题”发言摘录》、安波《我对声乐问题的初步意见》、叶素《谈几个声乐上的问题》等人对声乐演唱方法、方式上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在这一时期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早期的声乐艺术汇演以1956年的汇演意义重大,以1956年的全国第一届音乐周的汇演为例,这次汇演说明声乐发展此时的成果,如当时:湖南的何继光、辽宁的李世荣、湖北的蒋桂英表现的非常出色,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声乐汇演结束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谈论十分热烈,为现代声乐发展的展开,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至今声乐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声乐声乐发展得到了新的契机,国家重视鼓励发展高校艺术教育,各个艺术院校,师范类大学的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慢慢建立,呈现了繁荣的景象,成绩斐然。首先,在声乐表演理论学术研究方面,出现了比较研究,比较研究考虑的是东西方唱法的不同,各个唱法的优点,气息、共鸣的如何运用,最终艺术家门选择了一条取长补短,更适合中国声乐发展的道路。其次,在教育教学方面,中小学音乐教育确立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高中设立了艺术特长班,专门为高校培养艺术类人才,声乐教学是其中一门必修的课程。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中央、中国、上海等7所音乐学院外,又将原广州音专扩建为“广州音乐学院”(1981年正式成立,1985年又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并将原湖北艺术学院音乐系扩建为独立的“武汉音乐学院”(1985年)2这些院校的出现,为我国音乐事业、声乐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最后,中外声乐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聘请大量的国外著名歌剧团来华演出,意大利的著名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图兰朵》、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还有各国歌剧大师创作的《费加罗婚礼》《卡门》《魔笛》等先后登上国人的舞台,扩大了声乐学者的视野,在中国近现代声乐发展上是空前的,得到了世界声乐乐坛的关注。中国的一些歌唱家纷纷在国外获得声乐大奖,中国的声乐教学也逐步被国外认可,每年都有一些评委应邀参加国外举办的声乐比赛,对中国声乐与外国声乐发展意义重大,体现了声乐艺术文化大融合的精神。

近现代声乐歌曲的特点、作用及影响

(一)近现代声乐歌曲发展的特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每一次声乐艺术的发展都与国家的民族危亡以及重大的社会历史变革息息相关,鸦片战争后产生了新的思潮,开启了“学堂乐歌”的教学形式;抗日战争的爆发,救亡歌曲达到了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及其改革开放都有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可见声乐艺术歌曲的发展来源于历史,来源于生活。早期提出的“学堂乐歌”是在清朝光绪皇帝的第二十四年间,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倡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式学堂;梁启超并极力主张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而提出的,梁启超说:“今日不从事教育则以,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乐歌作者创作乐歌,以选曲填词为主。由于许多乐歌作者如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辛汉、华振、赵铭传等都曾留学日本,所以所选乐曲,多数是日本学校歌曲。以沈心工为例,他在1904-1907年间编印的《学校唱歌》三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学堂歌集之一,其中所收乐歌,绝大部分是日本歌调的填词歌曲。3由此可见,早期学校的歌唱课是外国文化为影响的。解放区的声乐创作是抗日救亡时期声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解放区的发展主要是围绕改编演唱新民歌、创作歌曲和新秧歌剧的表演来进行创作的,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如,冼星海、贺绿汀、郑律成等。主要特点来自于陕北的及其周围地区的民间文娱活动-秧歌剧,有唱有跳,活泼欢快,其表现行社自由,手法多样、不受戏曲程式化的约束,唱腔上也不拘泥于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板眼、曲牌、唱腔等音乐体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流传,深受百姓的喜爱,便于方便宣传群众,团结群众的凝聚力。解放后的大部分声乐作品都用来歌颂祖国成立,新中国的四化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除了各种声乐的技巧与唱法更加全面系统化之外,与声乐相关的附属学科也逐步的出现。附属学科有生理学、心理学、嗓音医学、解剖学、声学、物理学等。这些学科都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手段及其相关的学术成果,发展对我国声乐艺术理论的边缘、交叉性研究,是当代中国声乐文献和声乐理论体现出来的新的特点。声乐理论体系的建立出现了许多声乐相关的文章,如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和余笃刚的《声乐艺术美学》等重要的支柱性学科,其中有些理论达到了想当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提高与进步。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