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贸易结构优化

2022-09-21 15:09:26 来源:写作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成为世界贸易大国;截至2011年11月2日,年度进出口总值累计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但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结构不合理,进口贸易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能源密度的产品为主,出口则以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商品居多,总体上我国是以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排放为代价来维系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的。   一、我国出口贸易能耗现状与问题   (一)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贸易顺差额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长至2008年2981亿美元,15年间增长54倍之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外汇储备由稀缺转为充足的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却没有随之变化。1988年我国出口贸易中8类高能耗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为6.99亿美元,到2008年达796亿美元,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由1.47%上升到5.6%。其中,钢材出口额在2004年就达到了83亿美元,约占当年8类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58.7%,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在2008年创下了634亿美元出口额的历史记录。持续的贸易顺差背后是持续增长的贸易能源消耗。8类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消耗的能源总量由1994年的329.2万吨标煤上升为2008年的5061.137万吨标准煤,占出口贸易能源消耗总量的50.84%。其中,2007年吨氨综合能耗达到1211千克标煤,出口1337.662万吨化肥所消耗的煤炭资源达到1619.91万吨标煤。5.6%的出口贸易额比重与50.84%的能源消耗比重悬殊,体现了粗放型出口贸易结构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工厂”,各种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均有生产基地,已成为出口贸易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品类别之一。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为3419亿美元,出口总额为4158亿美元,分别占全年进出口总额的30.18%和29.06%,不考虑加工贸易中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仅为739亿美元。即便如此,贸易顺差背后也包含了更多的无奈:以一台售价为299美元的ipod播放器为例,美国本土企业和工人获得了163美元附加值,日本获得的附加值为26美元,我国仅获得4美元的加工费。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中,高科技产品的进口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我国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二)初级产品出口“寅吃卯粮”   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目前能够利用的精查储量不过300多亿吨原煤,未来可用煤炭资源并不丰裕。我国出口贸易中能源密集型初级产品生产能耗相对较高,其出口无形中提前消耗了大量未来可用的能源。在2007年初级产品生产能耗中,我国铜冶炼和水泥的综合能耗分别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2%和24.4%,钢材和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分别高出9.5%和13.3%。在这种能耗水平下,出口6265万吨钢材相当于多消耗了36.34亿吨标煤,出口3.1亿立方平板玻璃相当于多消耗了6.18亿吨标煤,出口49.97万吨铜材相当于多消耗了约5496万吨标煤。纸和纸板行业的生产能耗差异更大,其综合能耗几乎为国际先进水平的两倍,此类产品的大量出口大大增加了国内能源消耗。从表面上看,目前的能源消耗能够创造一定的外汇收入和利润,但这种收益是以高昂的能耗成本为代价的。据主要煤炭企业的统计,国内标煤价格从1996年的每吨175元上涨到2007年的462元,上涨了2.6倍。由于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在未来20年间各类清洁、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局限性,可以推断煤炭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并在一定时期维持于一个较为稳定的高位价格上。按照国内标煤的价格变化趋势预测,20年后的煤炭价格为每吨3328元,对应的8类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创汇的20年折现净利润如下图所示。可预见的能源消耗净利润由1996年的-11.4亿美元下降到2006年的-144.99亿美元。可见,目前我国高能耗产品出口是以子孙后代的资源来维持当下的“利益”,是一种“抽底”的经济繁荣。   (三)高能耗产品环境治理成本高昂   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初级产品生产不仅耗用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对环境产生极大的污染。根据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和各类初级产品的生产能耗统计,我国1996年~2006年间出口初级产品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787.67万吨上升至1.01亿吨,2006年创汇1美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57千克。近年来,能源出口贸易所造成的气候变暖的危险性正在逐年增加,世界各国为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和降低温室效应的成本也在飙升。按照欧美国家最低吨碳减排成本100美元计算,我国2006年为支持出口8类高能耗、高污染初级产品出口至少需要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为100.77亿美元,约占出口贸易额的25.7%。此类产品的出口造成的环境问题并非只有气候变暖,还带来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2006年用于治理这8类能源密集型产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总投资约为10亿美元。这只是短期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而工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影响极其长远。   二、出口贸易结构调整预期成效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非常充足,已经为产业结构进而贸易结构的调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据统计,我国2008年初级产品出口的综合能耗为5061.137万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1.74%,占进口能源总量的13.77%。“十二五”期间节能总目标为6.7亿吨标煤,5年期间限制或禁止这8类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将减少2.53亿吨标煤消耗,可实现节能总目标的37.76%。随着全国能源消耗量的急剧上升,化工与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需求量和对外依存度也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原油需求量将达到5.4亿吨,对外依存度将从2010年的55%上升至60%,折合能源消耗为4.63亿吨标煤。依据2008年初级产品的综合能耗水平,减少或者完全禁止8类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将减少约3541.7万吨原油的进口量,进而降低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另外,缩减或限制这些产品的出口可至少节约370亿美元的成本支出,将此全部用于工业、高新技术等行业的研发投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技术研发所承担的经费压力。根据2008年各行业产品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水平,8类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所造成的碳排放达1.13亿吨,如果仅满足国内需求,“十一五”期间可以减少5.67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十一五”减排二氧化碳量的37.8%,减少至少55.6亿美元的环境治理投资,势必为实现“十二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十一五”末减少17%的目标作出巨大的贡献。2009年我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效应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口贸易模式的调整将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发挥积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三、优化调整出口贸易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贸易政策,抑制初级产品出口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良性发展,需要制定和出台有效抑制高能耗初级产品出口的政策:一是适当提高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关税,提高产品出口贸易的交易成本。二是制定初级产品的出口配额,限制出口数量。三是适当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补贴,鼓励低技术低附加值生产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和升级。同时,扶持国内生产企业对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与经贸研究应用,提高出口产品的清洁化程度,进而借助国外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在提高出口价格的同时,维持和扩大出口量、出口额和贸易利益。   (二)鼓励技术创新与生产节能   由于清洁能源开发、能效提高、废弃物回收与治理等技术创新具有高沉没成本、高研发风险及强外溢性,企业动力和能力往往不足,效率低下甚至难以持续。相关部门可大力支持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进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在这一机制中,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资金或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企业实现节能减排,前者可补偿自身节能减排的高昂成本,后者则可获得资金收益和先进技术。在调整贸易结构的同时,鼓励企业将其与自身技术结合,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掌握产品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提高自主产品的附加值。   (三)引进先进技术与加大研发投资   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需要有积极的外汇政策给予支撑,而目前我国有基础实现在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购买高技术及能源战略物资的外汇储备量,将外汇储备积极转化为高水平的生产力。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以依赖国外核心技术快速发展的贸易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高科技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国家和企业应加大对先进技术的研发投资,提高出口贸易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和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要重点扶持高新技术的引进,以降低国内较大的研发成本,快速实现技术进步形成产业规模,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贸易产品的出口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