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论文资料 > 自然科学 > 农业教育论文 > 正文
农业教育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41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孔子农业教学思想启发

2012-11-05 15:40 来源:农业教育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本文作者:周兰英 单位: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学院已遍及全球各地。孔子在有关农业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蕴涵。在“泛爱众”的情感诉求下,他在政治上提出“德政”,经济上主张“富民”,同时在教育上倡导“仁义”教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提倡爱好自然,保护生态,珍爱生命。孔子把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与建构人的内在的精神文明的功能密切联系,究其思想的很多观点对当代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孔子农业教育思想内涵的探讨

(一)突出施以“德政”的农政思想教育

国泰民安的社会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孔子思想有着重大而直接的影响,他要求为官者以民为本,格守政德,体恤民生。一方面,孔子十分重视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据《论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当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在他看来,为政者治理天下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另一方面,孔子主张对民众实行“德政”。《论语•为政》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如果为官者用道德诱导、感化民众,用礼教来规范他们的行为,这样民众就会心悦诚服。他坚持“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4]如此,四方民众就会被感召纷纷来投奔了。他教育弟子必须懂得为政之“所重”在于民(人民)、食(粮食),同时,还教导弟子为政为官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5]要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不要过度“伤民”、“害民”,而尽可能“仁民”、“爱民”,以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6]的国泰民安的理想社会。

(二)主张“富民”的经济思想教育

孔子认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求,是谋求社会秩序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策略。孔子本人虽然鄙视生产劳动,但是他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要求“使民以时”,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对劳动者要慎重、宽厚,使民安心于农业生产。“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孔子把足食放在了第一位。人之为人,足食也。在此基础之上孔子主张富民。《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4]孔子一方面提倡“富民”,另一方面主张对富人加以限制,实施轻摇薄利。“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7]孔子看到了富人的聚敛与百姓之苦,主张减轻百姓税赋,与百姓共度时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何之?”有若对曰:“盍彻乎。”有若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时刻为民众着想,考虑其负担和承受能力。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富民”、“爱民”的经济思想。

(三)倡导以“仁义”为价值取向的教化

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以德政“庶民”,然后发展生产而“富之”,而致富之后的守成之路是“教之”以化民成俗,使国泰民安以致天下太平。在《四书集注》里朱熹阐释孔子“庶、富、教”的思想说:“庶,众也。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富之。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孔子力图通过“教之”以使民做到“富而无骄”和“富而好礼”。为此,他格外关注民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倡教化百姓,让百姓懂得“仁义”之道。他认为,弘扬“仁义”之德性,无论是对个人、对家人、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极为重要。一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他以追求“仁”道为己任,教育弟子树立“无求生以害仁”的理想人格和“有杀身以成仁”的崇高气节。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8]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个人生命去实现的人生价值目标。而“仁者爱人”是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孔子看来,人们要做到仁,就应爱心广博,人与人应该互敬互爱。他倡导爱人要推己及人,做人不仅应该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将此亲爱之心推及到社会,实行广博的爱,即从“亲亲之爱”到“泛爱众而亲仁”[5]。同时,他认为,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应当具有类的意识,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忽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即以广博的胸襟对待他人,使其与自己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孔子特别重视“义”。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0]所以,孔子一再指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0]以此来实现人格的完善和人生境界的追求与提升。

(四)注重“生态”保护的思想教育

先秦儒家提倡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蕴涵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表明儒家文化与深层生态哲学的有机融合。儒家的生态哲学开始于孔子的“仁”。“仁”就是爱,爱他人,爱自然,他将仁爱泛投于人间生命。据《礼记•祭义》记载:“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孔子主张“不时不食”、“取物以时”,如果不遵照时令,即便是砍一棵树,杀一只野兽,都是不孝。孔子非常重视动物的永续利用,反对竭泽而渔、覆巢毁卵的行为,于是他提出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11]的思想。他很注重对动物的保护。在他看来,人对万物应持一种通他物之情,能与天下万物和谐共处,共存共荣,否则就是不人道。同时,孔子十分喜爱大自然,他用自然的山水来与人的精神品格相比拟,认为人与山水、与道融为一体,不仅乐在其中,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的启示,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9]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