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征稿授权 经营授权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 > 正文
工作计划( 共有论文资料 307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全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2020-07-16 16:24 来源:工作计划 人参与在线咨询

“十三五”时期是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市级《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对于未来实现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树立智慧气象、安全气象发展理念,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温泉养生、四秀休闲、生态体验、客家文化四大品牌等发展大局,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大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全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祉安康,以及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思路等县重大战略需求提出的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统筹发展。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履行气象职责、依法管理气象事务,统筹部门、市场、社会力量,形成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科技引领。坚持科技引领气象现代化,效益优先,要瞄准省进水平,吸收借鉴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核心攻关任务,着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加强气象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气象科技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中的转化和应用。

创新驱动。坚持气象创新,将创新驱动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推动气象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人才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转变方式。切实加快气象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规模效益向集约发展转变,从硬件建设向软硬并重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发展质量,持续增加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开创气象工作新局面。加强与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以及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合力推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积极开展政府向社会购买气象服务工作。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法治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以及政府部门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健全。与民众健康、文化、生活等紧密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和精细,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利用率显著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进社区、农村、学校更加深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有力。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在全县主要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建成生态气象监测网。县级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县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业区年降水量增加15~20%左右。

气象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农业气候区划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3%。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减灾减损、发展提质增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服务。

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明显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2~3%。暴雨预报准确率和台风预报能力达到先进水平。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5%以上、灾害性预报准确率提高4%以上,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3%~5%。。乡镇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有力。积极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智慧气象,在气象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气象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领军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气象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由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政策环境优化,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基础坚实。列入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单位的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农村雷电防雷减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基层气象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台站建设达到一流水平

(四)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

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2~3%,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暴雨等灾害性天气24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4%,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3%~5%,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服务覆盖95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产量因灾损失率下降2%,气象服务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增加1%。

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增加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有效覆盖面,作业区年降水量增加15~20%左右。

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5个。列入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覆盖率达到100%,重点单位的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全社会防雷装置应当检测覆盖率达到60%以上。

气象观测站基本达到“一流台站”水平。

二、重大任务

为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必须通过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学管理,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的保障能力。

(一)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协调配合,完善部门联动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部门之间灾害防御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完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履职水平。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传播的“绿色通道”和全网发布机制,不断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2、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城市安全、城市运行、城市发展和民生需求为牵引,强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建立城市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加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连续、滚动和无缝隙的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逐步完善雾、霾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建立技术先进、系统开放、功能实用的城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3、加强防雷减灾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开展雷电诊断分析、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和雷电预警产品研发。加快推进防雷检测业务化进程,加强对防雷产品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充分运用防雷技术标准,提高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定期安全检测覆盖面。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将农村防雷减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

4、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暴雨、低温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成功能完备、要素齐全、安全畅通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平台。配合省、市气象局建成基于Web-GIS技术下的拥有灾害性天气识别、监测预警和预警短信生成等功能的短时临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建设气象灾害移动应急系统,实现气象和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气象灾害救援队伍,加强标准化应急值班室和培训演练体系建设。

(二)大力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气象保障能力

1、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气象服务信息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工地,促进基本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将基本气象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法人、社会组织等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接收、传播与应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监督考评机制,制定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方案,强化监督问责,健全推进机制。

2、增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围绕“三农”工作有关部署,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水平。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产品加工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平台,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社会组织,提升现代农业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气象保障能力。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气象为农业服务新机制。

3、增强重大战略实施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战略实施,积极开展重大工程气象服务。将气象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到经济发展、原中央苏区、罗霄山片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气象服务。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跟踪、保障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

4、增强决策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评估系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等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平台。进一步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敏感性、针对性和影响力,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准确及时、保障有力。

5、增强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创新公众气象服务方式和手段,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公众气象服务。加强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强化按需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发布,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信息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开展气象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调查,加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提高气象科普的普及率,重点做好农村和学校的科普宣传,引导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6、增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抓好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旅游等行业气象保障服务。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建成集约化、一体化、自动化的省市县三级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提供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三)大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监测业务,对气候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旅游、能源、建筑等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业务工作。

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大气污染等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建立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加强生态环境气象评估和生态安全的气象保障能力。

3、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开展精细化气候区划,推动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评价应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经济开发潜力的评估,为制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风电场发电量预报系统,做好风电场运行和太阳能发电的气象保障服务。保障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加强城市规划、行业规划和电力、交通、水利、能源开发、化工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研发,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价机制。

(四)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重点配合建设1个防雹保障区(等原中央苏区农经作物生产区),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范围。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升级更新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催化装备,提升作业装备性能,改善作业点基础条件,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益,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效益。

(五)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1、提升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建设,以及乡镇区域自动站升级改造,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加快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进程,重点推进云、天气现象、日照等项目自动化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到100%,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通过部门合作共建、信息共享的方式,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地质灾害隐患区和生态敏感区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重点区域全覆盖。

2、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完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时间提高到15~20分钟以上,预警空间分辨率到社区或乡镇,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75%。建立适合气象业务需求的县级天气预报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立汛期集中降水、极端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监测诊断分析业务系统。

3、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升级改造地面气象广域网络,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50Mbps,实现广域网核心设备的双机双路由双电源冗余。实现县级网络管理与监控平台与省市级的互联互通。完善资料传输通信系统,自动站资料1分钟内到达预报员桌面。完善地面气象历史资料和实时资料一体化业务,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和质控覆盖率达到98%。升级视频会商系统,实现1080P全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4、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完善装备技术保障系统,增强气象观测设备维修、计量标校能力,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达到98%以上。

(六)加强智慧气象建设

1、开展智慧气象平台建设。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大力提升气象业务、服务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

2、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气象数据资源集约共享和广泛应用,融合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行业数据,满足跨学科、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及信息服务的需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及气象社会化服务。

3、强化智慧气象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标准水平,强化观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和服务的个性化。

4、推进气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应用,开发完善移动办公、财务管理、考试管理、应急管理等子系统,实现办公移动化、流程自动化、使用智能化和管理规范化,大力提高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完善气象外网和政务服务网,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便捷高效。

(七)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加强精细化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天气要素格点预报、暴雨洪涝预报、突发性强天气临近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集合预报应用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

2、大力提升气象核心业务技术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战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解决气象业务核心科技问题。加强协同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凝聚优势力量,形成科技创新攻关合力。

3、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原则,面向气象现代化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建立适合现代业务发展的气象科研和技术开发体系,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改革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完善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引进和合作机制等。

4、完善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气象人才工作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选拔引进、使用培养、流动配置和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建立以“开放、竞争、流动”为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配合实施优秀气象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八)大力提升基层台站综合保障能力

1、加强“一流台站”建设。按照“一流台站”要求,积极推进台站现代化建设,大力营造气象文化氛围,创建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文明行业,全面改善台站风貌。结合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事业协调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积极转变台站建设理念,统筹考虑台站业务系统、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层台站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台站综合保障能力。

2、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台站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考核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3、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台站职工周转用房,实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对台站水、电、路、围墙、护坡、大门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电市政化、道路规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园区科普化,适应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需求。

三、重大工程

气象局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的各项重大发展战略,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在气象灾害防御、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重大气象保障工程建设。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组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报送、审核、发布等运行机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县级发布终端,最大程度地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升级区域自动站15个,新建旅游景区区域自动站3个。完善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优化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制作、发布等气象业务服务系统。配合升级改造全省气象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全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配合建设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1个,构建区域空地一体化的人工影响天气立体化作业体系。以烟叶产区、赣江源头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覆盖面积明显增加。

(三)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系统。以水稻、白莲、烟叶、特色农业为重点,建设覆盖水稻、白莲、烟叶、油茶等现代农业产业的自动化观测站8个。加强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建设,配合建设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一体化业务平台,以及“微农”微信公众平台和主要面向偏远山区的甚高频为农服务广播网。全面提升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能力,建设“五个一”标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建立本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适时开展对本规划的修订和调整工作。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多渠道落实3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落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建立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积极推进事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分类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合理调整气象业务分工和业务流程,推进气象业务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益。

(三)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

坚持和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将气象事业纳入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落实气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切实加大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加大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规范和引导中介组织参与气象社会管理。加强气象法制机构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气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气象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气象法律顾问的作用,引导、促进气象事业依法规范运行。

(五)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加强党规党纪教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改进作风,开展党的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党员干部置于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之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全方位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传播气象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气象软实力,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在线咨询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