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正文
家庭教育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270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困境

2019-01-02 08:34 来源:家庭教育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摘要: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几乎成了教育关注的盲区。在高职阶段,由于儿童期家庭教育缺失、亲子沟通缺乏而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影响并未消除,而与父母继续分离、叛逆期出现的叛逆心理则更为严重。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职业院校的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父母关爱依稀遥远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是学校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宿迁地区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为样本,探索解决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

越来越多学生因儿童期甚至现阶段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与父母分离,教育缺失,亲子沟通缺乏而带来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专家关注的目光只限于16岁以下的儿童,忽略了已经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几乎成了教育关注的盲区。其实,他们儿童期家庭教育缺失,亲子沟通缺乏而带来的心理影响并未消除,而现阶段与父母继续分离,叛逆期出现的叛逆心理则更为严重。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职业院校的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部分缺失、父母关爱依稀遥远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是教育者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宿迁地区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为样本,探索如何解决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类型

课题组选取江苏省宿迁市三所学校、连云港市两所学校等五年制高职校612名“留守学生”作为样本数据,对“留守学生”家庭监护情况实施调查。据统计分析,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的生活及家庭教育类型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1.隔代监护型

这种类型占89%,即由长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监管的方式。而长辈教育又有以下四类。第一,过分关注类(占86%)。即溺爱,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生活上有求必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留守学生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都让长辈包揽了,在正常环境下可以锻炼的独立能力,统统被长辈们取代了。第二,过分监督类(9%)。像警察一样事事监督,常常检查。如此,大大滋长了留守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甚至产生对长辈家长的敌对感。第三,严厉惩罚类(4%)。这种沿袭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教育方法,严厉到近似苛责,对孩子动不动就是批评、责罚,而少鼓励和奖励,使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自闭或叛逆心理。第四,民主、温暖和理解类(1%)。拥有这类长辈家长的1%的高职留守学生,是多么的幸运。他们虽然父母的爱缺席,但他们依然快乐阳光的成长,懂得努力和感恩。

2.亲朋监护型

这种类型占7%,即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叔伯婶子、姑舅甚至要好的朋友照管。亲朋们往往是代管,像对待保管的物品,感情投入不足,托管有余,通常是只在意被监管者的安全问题和物质上的满足。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好给孩子的父母一个交代,而对于高职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很少关注,甚至不闻不问,留给高职留守学生寄人篱下的落寞感,从而使其变得敏感多疑,诱发很多消极情绪,如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甚至胆小懦弱,不爱说话,自我封闭,在与人交往方面,有严重的心理障碍。

3.自我监护型

这种类型占4%,即由于没有上述的两种条件,或其他种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交给了高职留守学生自己,其实这些孩子几乎和孤儿无异,可以说是“事实孤儿”,哪里还去谈什么家庭教育?这类学生的人格缺陷尤其严重,容易行为冲动,不计后果;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是对学习和家庭极端不负责任;给别人带来麻烦或造成危害时不仅不会自责,甚至认为理所当然;严重的自卑让他们形成回避型人格,典型的就是社交无能,否定自己的一切,为了避免尴尬,而拒绝一切活动。更甚者是那种边缘化人格,具有毁灭性特征和自杀等倾向。在调查中还发现,只能通过电话与父母沟通的高职留守学生占到88.2%,其中通话时间仅在3分钟左右的达到53.5%。高达64.8%的学生,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与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高职留守学生甚至与父母没有任何的联系。即使在有限的联系中,这些高职留守学生也很少愿意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事,凡此种种,表明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的确堪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成长需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递进性的满足,即人类需要先满足最低级的生存与安全的需要,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高职留守学生因多种原因造成家庭教育面临缺失和不当,在这些需要的满足上自然会出现诸多问题,让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陷入困境。

二、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

结合以上调查,并通过家访、电话访谈、面谈、学生座谈会、家长会等大量材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如下。

1.寄居环境差

唠叨的长辈,孤单无聊的独处,物质的诱惑,以及自身难以克服的惰性等弱点,是高职留守学生难以言说的痛。寄居在这样环境中的高职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极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行为乖张,经常说谎。调查显示,心烦时也不会向监护人诉说的留守高职生占79%;有深深的孤独感、自卑感的高职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97%的高职留守学生都说过谎。这对留守学生人格的形成和情感的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2.对话和沟通困难

由长辈监管的高职留守学生,往往因年龄上的差距太大,直接拉开了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的距离。他们“说不到一块儿”,高职留守学生内心的想法甚至痛苦长期得不到倾诉,长此以往,必然郁结为心理问题。长辈对学生的所作所为,表现出的看不惯、不理解,也促使学生青春期的叛逆越发严重。调查发现,86%的学生承认经常跟爷爷奶奶顶嘴,理由主要是监护人的唠叨和不理解。那些由亲戚朋友监管的留守学生,因监护人顾虑多,怕“好心办坏事”,往往难以实施批评教育,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的关心帮助。这又让学生感觉亲戚们对自己只是敷衍,没有真心。但也有亲戚确实对监护人不管不问,甚至给予白眼,这对于已快成年的高职留守学生的心理影响和伤害是无法言说的。他们心理压力大,极易形成孤僻、偏激、自私的性格,有的学生甚至染上诸多不良习惯。

3.教育方法不当

首先,说教太多,成天唠唠叨叨。孩子做错事时唠叨,成绩不好时也唠叨,这些留守的孩子几乎是在一刻不停地唠叨中度过的。其次,包办溺爱。据统计,孩子寄居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里,81%以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把学业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成了生活保姆,而其他方面都听之任之,他们高兴干啥就干啥,学习上的帮助几乎是零。再次,姑叔舅姨们对他们往往没有一点耐心,指责有余关爱不足。这些做法造成留守学生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人格特征。

4.情感补偿欠缺

父母缺少和留守学生、监护人或老师的经常性的协调沟通。家长尽管长年出门在外,却很少跟孩子联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姊妹处,对孩子的状况也是不闻不问;偶尔打个电话,也少嘘寒问暖,更不要说关心孩子的精神状况了;往往是听到不如意的,就一顿训斥,拿“再不学好,回来一顿打”相威胁。也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鞭长莫及感到很无奈,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被动远离子女,即使心有所想,但一旦忙起来,电话的联系也就不多了。

三、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困境突围

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在学生的成长、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专家们总结为以下五点:一是启蒙教育的奠基性人格的形成,二是父母言行举止的渗透性的潜移默化,三是与生俱来的权威性的血缘伦理,四是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五是灵活性地随事而动。高职阶段的学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随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家校配合教育。因此,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监护人的角色意识则尤为重要。

1.家长要学会弥补教育缺失

父母与子女建立的良好关系是最有效的教育资源,是任何其他关系都不能替代的。它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将来步入社会的奠基,更是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家长虽然已经缺席了子女的成长过程,但应努力创造条件,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带来的不良影响。虽然五年制高职留守学生已经长大,但他们的成长仍离不开家长关注的目光。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人生的盛宴》一文中,这样写道:人生最重要的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如果不讲求这个根本的关系,便不能说是适当的哲学,甚至不能说是哲学。在林语堂看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的。无论何时家庭的温暖都是心灵的避风港,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长与留守学生要做到“隔距不隔心”,不管相隔多远,也要努力做好拉近情感距离的“三个一”,即:每周一个电话,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每天一个电话;每月与教师进行一次沟通(电话微信皆可);每学期最起码要有一次探访(最好能每月一次)。家长要特别的注意,每次来电或探视,不能一味地只问学业,不问生活,更不能一味训斥威胁,而没有感情上的投入。沟通方式很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耐心细心,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真心呵护。另外,家长们千万不能因为无法亲自照顾留守的子女而产生愧疚心理后,就一味用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亲情的欠缺。必要的学业上的用品是应该大力提供的,但过度的物质满足是大忌。所谓过犹不及,经济供给过足,往往为留守高职学生的越轨行为制造温床、提供便利,甚至可能会促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2.监管人要树立角色意识

作为监管人,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亲戚朋友,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担负起教养高职留守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的气氛,对他们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更不能因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就低看一眼,甚至不闻不问。严爱结合是监管人应尽的责任,情感和理智双管齐下,才能让留守高职生在和谐温馨的环境里健康成长。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功能,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中,要通过举办家长会等活动,对监护人进行专题辅导讲座,使监护人懂得“高职留守学生”的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一,不要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从而加大对留守学生爱的筹码,进而变为溺爱。监护人应该多给予高职留守学生心理上的关爱,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但要避免唠叨。第二,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留有自己的空间。对待即将成年的高职留守学生,要因时、因事分别对待,切忌简单粗暴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应说明原因,做好留守学生的思想工作,避免误会产生,造成彼此的隔膜,要努力消除代沟的隔阂。第三,监护人有责任及时帮助高职留守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如果因自身能力不足确实不能解决留守学生的困难,则应和留守学生共同想办法,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漠然置之。对一些实在棘手的问题,可以电话请教别人,甚至直接和他们的父母沟通。总之,要让留守学生感觉到,你是非常愿意,也非常努力地在帮助他们,从而拉近彼此的情感。唯其如此,留守学生才不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才可避免他们走极端。

3.进行个案跟踪,健全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系统

把几个问题比较棘手的高职留守学生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进行家访式个案跟踪,与监护人和学生的父母长期友好关注,及时分析他们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做法,积极做好引导。有些学生与家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虽然短时期由于学校的介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事物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反复性,所以继续深入学生家庭,继续与家长保持深入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以实现根本解决矛盾。用同志的话说,要确定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突出的本质,就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如此才可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不同于他事物的原因,或特殊根据,由此才可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高职留守学生和其监护人,有必要进行个案跟踪。采取纵横交错研究、动静研究相结合,将研究触角深入到高职留守学生家庭内部,建立专门的研究档案,最终形成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典型个案报告,从而建立学校教育积极介入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的有效机制。这种个案跟踪中,学校以家访的方式主动配合家长的教育过程,保证了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摆脱了“被家长”的家庭教育模式,实现了家长的自主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使高效的家庭教育模式逐渐成型,学校、家庭教育一条龙的教育链步入正轨,高职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支持系统得到健全。家访式个案跟踪,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促使监护人和留守学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更可贵的是,可以培养一批善于通过案例跟踪进行研究的教师,极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诸多研究显示,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高职留守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养成。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关联,发挥着立体的多重功效。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应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给予积极密切的关注。不管是高职还是中小学留守学生都是相当大的群体,他们同样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把高职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高度联系在一起,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的研究、理念的创新紧密结合,从而与时俱进,研究有效的对策,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之路更加科学化、职业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吕绍清.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双熏冲突(下)[J].中国发展观察,2005(9).

[2]吴霓等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3]李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1).

[4]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4).

作者:陈苏梅 单位: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