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征稿授权 经营授权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文化论文 > 茶文化论文 > 正文
茶文化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258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宜兴陶文化与茶文化的历史渊缘

2020-09-28 09:50 来源:茶文化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摘要:宜兴既是中国的陶都,又是重要的茶叶产区,陶瓷及茶叶的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过程中,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联系脱颖而出,他们彼此影响、相互磨合、共同成长,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人文背景相结合的独特产物,现在已成为宜兴的两张文化名片。同时,釉陶茶盏也是茶文化背景下宜兴陶瓷文化发展的一个创新方向,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这方面内容作一探讨。

关键词:宜兴;茶文化;陶文化;渊源;釉陶茶盏;研究

1宜兴茶文化的形成

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记载,由此表明,中国茶最早始于炎帝神农氏。原始社会后期,茶叶已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宜兴古称“阳羡”,阳羡茶始于东汉,到了三国孙吴时代,宜兴所产“国山茶”便已名传江南。由于茶圣陆羽《茶经》的影响力,唐朝开始阳羡茶被选为进贡之茶,茶农每年在规定时间采制新鲜的茶叶,专程送到长安进贡给朝廷,以供“清明宴”用。宜兴茶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宜兴阳羡茶在朝廷被帝王赏识,在民间也倍受盛赞。唐代大诗人杜甫等曾为其吟诗讴歌,更有诗人留下了“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名句。宋代苏东坡更是发出“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感叹,被阳羡香茶、紫砂壶所吸引而定居阳羡。历史上的阳羡唐贡茶还逐步远销海外,被视作珍品。到三国时期,我国的饮茶风俗开始形成,并在具体操作上被注入了固定的程式。饮茶逐步演变成一种具有独特的民俗礼仪特征的演示艺术,从生活中逐步脱离出来,上升到茶道的高度。品茗论道、茶道会友,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和哲学色彩。茶文化在南北朝时期开始萌芽。到了唐朝,由于社会的整体繁荣、茶业昌盛,提倡客来敬茶,茶文化的发展也更加迅速和成熟。社会各阶层都逐渐演绎出适合自己身份的饮茶礼仪,随后饮茶之风日益热盛。宋代,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品茶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和礼仪之中。朝野分别形成了极致豪华的宫廷茶文化与趣味丰富的市井茶文化,由此一直延续到明代。到清代,市民茶馆的大量兴起,也形成了别有风格的市井茶馆文化,由此把茶文化蕴含的独有魅力与内涵发挥到了新的高度。宜兴作为一大茶叶产区,深深浸润在这样的茶文化氛围中,尤其是明代开始,宜兴紫砂壶开始成为重要的茶饮器具,器与茶的深度融合、彼此成就,逐步演绎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宜兴茶文化内涵。在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文人以创作茶书、茶画及茶诗,甚至亲自参与茶器的设计与创作等形式介入,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茶文化以茶道为核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程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高度的唯有茶文化。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赋予了茶文化柔静的主体特征,给茶文化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2陶文化(紫砂)的历史发展

宜兴陶瓷有着七千多年的历史,到宋代,由于当时陶瓷技术及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宜兴的粗陶容器开始注重制作的精细化,有些不上釉的产品外观更是开始付之匠心,而其用途仍然是装水或烧水的容器,这可以认为已开始出现宜兴传统紫砂的雏形。而到了明代饮茶方式得到革命性的改变,饮茶也开始注重茶器的观赏性与宜茶功能,而紫砂温润低调、平朴而不失雅致的形态很好地迎合了茶文化的柔静、中庸的内涵,而紫砂独特的利茶性能的切入,就使紫砂具备了全部要素。对宜兴紫砂来说,明代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其天时、地利、人和使得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开始形成。紫砂是宜兴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因茶而生、因时而兴,自宋代开始萌芽,明代遇到合适的机遇得以勃兴。紫砂能够与茶文化连为一体,相辅相成,风行数百年,可以说是由紫砂兼具实用性、艺术性及人文性的多元功能架构所决定的。文人墨客也以诗、书、画、文学、篆刻、印、雕塑等形式把自己的感想与情怀融入紫砂作品中,使紫砂具有文人传统的审美意象,成为了文化的载体,极大地提升了紫砂这门技艺的人文品位,紫砂文化也就由此逐渐形成。

3茶文化与陶文化(紫砂)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3.1茶文化开启并引导着紫砂文化的发展风格。宜兴紫砂文化的诞生离不开茶文化的影响,是茶文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唐朝是饮茶文化繁荣的开始,以煎茶为主。到了明代,饮茶方式出现了一个重大变革,形成了泡茶这种饮茶方式,也带动了人们对品茗茶具的关注,而紫砂的多元功能特征,使其在众多茶器具中脱颖而出,成为最佳的茶器角色。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李渔《闲情偶记》中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在文人与饮茶礼仪的推动下,紫砂茶器的美妙通过茶事礼仪传播开来,正是因为受茶文化的影响,紫砂茶才具有了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可以说是茶文化开启了紫砂文化。紫砂的茶器功能决定了其在茶文化视野下的创作风格,茶文化受道家文化的影响最为突出,强调将自身、自然及内在意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人在品茶中的最高境界,即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紫砂的创作主题也应应景,恰到好处地表达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愿望。而这一思想对紫砂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紫砂作品题材更加贴近于自然,呈现自然主义的色彩。紫砂作品的外观造型与装饰是一种艺术理想的体现,简洁凝练、自然大方的造型与装饰,体现了紫砂的主流创作风格,更能迎合茶文化的内涵,以凝练自然的外观和融入表象下的底蕴来展现作者的艺术情感与人文价值,是紫砂壶设计中最基本的审美特征。简洁自然既是创作作品外观的基本准则,也是评鉴紫砂壶作品艺术水准和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

3.2紫砂文化拓展了茶文化的境界。作为茶饮载体的紫砂壶,造型大方雅致而又蕴含文化底蕴,与茶相融合,更能产生共鸣,提升了茶饮的文化品位。紫砂壶之美也存在于使用过程中的动态美,将沸水注入壶中,壶色莹润如玉,茶香袅袅而来,古朴的紫砂壶在你眼中变得似真似幻,却又触手可及。摩挲紫砂壶,心中萌生愉悦亲近之感。壶的极致,因茶而朦胧;美的呈现,又因亲近而温暖,品茗变成一个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的修炼过程。紫砂器的风行也弱化了繁杂的饮茶程式,使饮茶回归本原。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骚客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体味紫砂自身的生命气息;明清以后,紫砂壶已成为茶文化的象征,浸泡着儒家、道教及佛教等传统文化的精髓。品茗,更多的是品味传统文化的底蕴。紫砂壶器也与时俱进,开始制作紫砂小壶。冯可宾在《茶笺》中描写了紫砂小壶的盛行状况:“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的不光是情趣,也寄寓着天、地、人、茶相统一的茶文化境界。中国传统茶道追求云淡风清、超然悠闲的境界,而宜兴紫砂壶温润中庸的品格很能体现中国茶道的精髓,在茶文化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恰到好处地迎合了茶文化的需求,拓展了茶文化的境界。

4宜兴釉陶茶盏的研究

壶和盏在历史上被称为茶道双子,对茶文化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遗憾的是宜兴的釉陶茶盏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体系和影响力,因此如何抓住宜兴釉陶的本质特征,沿着这种逻辑轨迹在传承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宜兴特色的釉陶茶盏,对丰富和提升宜兴陶文化与茶文化相融合的内涵,彰显二千多年的宜兴釉陶文化与茶文化的深厚渊源,补齐短板,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以“徐建华宜兴釉陶工作室”为平台,对宜兴釉陶茶盏的风格特征作了系统研究,并开发出了系列产品。

4.1宜兴釉陶茶盏的特色表征。4.1.1宜兴釉陶茶盏的工艺技术特征。坯体材质是基础,应该有充分的宜兴地域元素。宜兴陶的坯体历史上离不开甲泥、白泥、红泥等本地矿物原料,这成为一种标志,实际上这些原料是有其独特性的,特有的矿物组成与化学成分,体现在工艺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上,它们都能单独成器,并且胎体表面能形成特有的肌理感,可以呈紫砂色、白砂色、赤砂色。釉料也以矿物原料为主,采用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汗、石灰石及瓷土为基础配制,尽可能以铜、铁、锰、钴为着色原料,通过基釉组成及烧成制度的设计达成多种效果。在成型上以承接宋代以后宜兴釉陶成熟的拉坯与轮制为主的方式,并后期精修。上釉方法以浸釉、喷釉、浇釉及刷釉为主,手工精致装饰,工艺上处处留有匠心的痕迹。烧成采用1250左右的温度,可以氧化气氛烧成,也可以还原气氛烧成。4.1.2宜兴釉陶茶盏的实用性特征。茶盏首先是用于饮茶的实用品,因此先要满足容量和重量比例适当、形体便于出水、端拿方便舒适、材料安全环保、表面不吸水、易于清洗、坯釉结合理想、热稳定性好等基本要求。4.1.3宜兴釉陶茶盏的艺术特征。茶盏器型多样,装饰风格应以富有内涵的稳重风格为主,外面以紫砂胎质及刻字装饰呈现,内侧最大可能地延续传统釉陶的窑变逻辑。矿物原料为主体的组成,自有一种温润内敛的釉面质感,摒弃了现代釉的过于玻璃化的肤浅感。陶釉茶盏融入了审美理想,使得造型及装饰个性纷呈、形态完美,表面质感古朴素雅、制作精湛,使人们在品茗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也获得精神的愉悦。4.1.4宜兴釉陶茶盏的文化特征。宜兴釉陶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人文背景相结合的独特产物,具有丰富的科技与人文内涵及厚重的历史底韵,也成为了一种宜兴的文化符号。宜兴釉陶茶盏承接宜兴釉陶的文化底蕴,能给人以人文的想象空间。

4.2宜兴釉陶茶盏的具体开发。在学术探讨的同时,也进行了具体茶盏产品的开发。胎体以宜兴的传统制陶原料甲泥、白泥、红泥为原料制作,经过特定工艺的处理,表面自带一种特殊的肌理感与色泽,产品设计时以外侧素胎、陶刻装饰、内侧上釉为特征,很好地彰显了宜兴特有的紫砂陶及釉陶的双重特质。内侧用釉则承担了清洁实用及特色艺术效果两个角色。所用原料以当地矿物原料为主,并以传统釉常用的铁、铜、锰及钴等为着色元素,在色调上就有一种自然、温润的基调。在釉料的研发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窑变效果,充分应用了玻璃体的分相理论。分相现象在一些古代的传统名釉中就存在,但由于分相规模与程度不够高,只能呈现乳光或乳烛效果,不能在宏观上形成花纹效果。在《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分相花釉的概念,并定义为:分相花釉是一种由于内在玻璃体二液分离在宏观上呈现出花纹效果的艺术釉,阐述了形成机理,以及在组成设计、烧成控制等方面实现分相花釉效果的充分与必要条件。在茶盏效果的开发中应用这些机理开发了通过孤立相互联长大,并由着色离子的选择性介入在宏观上呈现色对比的窑变效果系列,也开发了由分相富集特定元素,从而过饱和析晶的分相诱导晶花釉系列。铁系分相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中最基本的颜色是黑色,还原的铁系黑釉是一种“幽幽”的黑,是一种透着“玄”的“形而上”的黑,其釉色恰如深邃玄奥的宇宙星空。黑色是一种神秘、静寂,能使生命轮回的颜色。铜系分相窑变釉可在不同气氛中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白、灰等颜色。分相窑变赋予釉面的景象是无规律、随机的,斑纹形状变化莫测,由集中到分散,内在的变动很复杂。采用分相窑变釉装饰茶盏,在烧制过程中发生自然流淌融汇,出现多变的花纹和色彩,自然天成,彰显了有无相生、虚实统一的审美境界,景色万千包容天下万物,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5结语

宜兴是中国的陶都,具有七千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同时,宜兴又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的发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陶文化与茶文化的共同发展过程中,他们互相影响、彼此成就,尤其到了宋代,宜兴紫砂开始萌芽,紫砂文化与茶文化的联系脱颖而出,这不是偶然的,天时、地利、人和,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人文背景相结合的独特结果,紫砂陶与茶现在已成为宜兴的两张文化名片,而釉陶茶盏则是茶文化背景下宜兴陶瓷文化发展的一个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建华,邱永斌.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1.

[2]张荣发,徐建华.宜兴青瓷之工艺与技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8.

[3]徐建华.谈宜兴釉陶的技艺特征及传承创新[J].江苏陶瓷,2020(02):1-4.

作者:徐建华 单位: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

在线咨询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