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集团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

2022-09-21 15:06:12 来源:写作指导

摘  要: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是自治区已建立的五个职业教育集团之一。成立以来,基地积极探索与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构筑模式改革基础平台、探索模式改革主要形式、探求模式改革有效路径,努力构建起“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创新

    一、职业教育集团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 2006年11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翻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的一页。加强高职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构建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目的,校企合作是路径。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成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与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发展滞后是当前新疆的突出矛盾,近年来自治区经济发展不仅与东部差距拉大,而且在西部也不占优势。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主要差距在工业。《自治区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新型工业化建设作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依托新疆的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迅速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5年,工业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自治区提出坚持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道路,继续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石油石化、煤炭、矿产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三基地一通道”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了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新疆农业职教园区、新疆工业职教园区、新疆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新疆石油石化职教园区和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组建成立于2009年11月。作为自治区已建立的五个职业教育集团之一,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乘势国家大力开发西部,新疆煤炭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机遇,本着“合作互赢、共建共享”理念,充分依托基地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初步经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容

    1.积极拓展成员数量,构筑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平台

    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以后,由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龙头,联合自治区60多家大企业大集团,以及自治区6所涉煤高职院校和12所中职院校组建而成,基地院校覆盖自治区四大煤炭基地。组建运行以来,充分利用和发挥龙头院校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煤炭人才培养主力军的资源优势,实现集团内成员单位达成共识,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又新增18家自治区科研机构,为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筑起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2.广泛开展订单培养,探索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

    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坚持了“服务经济、面向市场、开门办学”的改革发展方向,在职教集团平台框架内,探索出把“订单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前后共开展了20多个校企合作订单班。采矿工程系订单“煤矿开采技术班”,机械工程系订单“矿山机电班”,电气工程系订单“煤矿电气自动化班”,化学工程系订单“煤化工班”等。这些订单班,由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宣传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组织与实施、毕业考核与鉴定等,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学生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实现了学生学业与就业的有效对接,真正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理念。

    3.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探求集团化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改革的有效路径是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及时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依托职教集团众多成员单位资源整合和市场信息的优势,及时跟踪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根据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煤炭开发业、煤炭电力业、煤化工业为重点,以学校作为自治区煤炭人才主要培养基地的优势。采矿工程系在原有煤矿地下开采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露天开采专业;机械工程系根据煤炭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开设了煤炭洗选专业;电气工程系在原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增设了供用电技术专业。根据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通过有市场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面向现代采煤为主体, 以煤炭电力类高技术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为两翼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二是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增加教学内容实效性。2008年,煤炭开采技术和矿山机电专业被列入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计划,学校以紧缺人才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相关专业建设。采矿工程系与神华集团新疆分公司合作,共同建设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授课模式完全按照现代化煤矿一线人才的培养要求,由学校与公司共同设计制订,专业教材根据煤矿生产岗位重新编写,任课教师有一半来自神华集团新疆分公司所属煤矿部门主管和工程师,教学组织则按照煤矿生产状况。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管理机制 。#p#分页标题#e#

    三是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资源共享。共建了一大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建设现代化模拟矿井,建设了校内最大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满足采矿工程系、安全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大部分专业的校内实训,实习生即是学校的学生,也是模拟煤矿的员工:模拟矿井即是生产的场所,又是专业教学的课堂。达到了“产学做教”融一体的效果。目前,该基地已经成为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综合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另一个校内实训基地—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公共实训基地与18所自治区涉煤院校合作,成为专业学生校内生产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

    四是通过共建双师团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集团成员企业的人力资源,三年多来共聘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200多人为兼职教师,来校承担各专业理论尤其是实践教学任务;此外,学校先后派出30多位教师到神华集团、宝钢集团新疆焦煤公司、潞安集团新疆分公司等成员单位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经营管理、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获得了宝贵的企业实践经历和大量的实践素材,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了专业教育科教学质量。

    五是通过开展校校合作,有机衔接了中职和高职教育。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集团内6所高职院校和12所中职学校,积极开展“3+2”教学模式(学生3年在中职学校,2年在高职院校);每年对中职教师开展项目化教学能力的开发,互派教师挂职锻炼;开展《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3+2”五年制职业教育中职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3+2”中职转升高职学生的管理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将《高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等基础课程向中职提前延伸,外语部和信息技术学院每学期召集“3+2”中职教师集体备课一次.明确了下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交流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使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能更快地适应高职英语和计算机文化的教学。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在设备、师资、课程、科研等方面有效衔接。

    三、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经验

    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年运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摸索出的基本经验是: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关键在于要构建起“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合作长效机制,使集团的运转进入良性轨道。具体地说.一是提供人才支持,二是提供智力支撑。

    1.提供人才支持,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有效发挥人力资源储备库的作用2005年以来。浙江商职院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2009年,学校获“全国高等院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其中有20%左右的毕业生被职教集团内部企业吸纳,学校毕业生与企业用人需求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在企业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上岗前的各项专业技能,更为关键是大大提升了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2.加强科学研究,提供智力支撑,努力增强服务企业的能力

    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科研,组建了煤矿开采技术研发中心、矿山机电研究所、煤矿安全研究所、煤化工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服务,直接为行业企业、社会机构服务,学校对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努力构建高效的激励机制,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科研工作,一是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激发调动教师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大对课题资金配套的扶持力度,争取课题项目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一个整体的提高和突破,学校科研工作有了较快发展,获得乌鲁木齐市科技局科技信用A级单位称号。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2010年9月,由自治区科技厅牵头,与疆内18家科研院所搭建了产学研用和人才培养合作平台,与其中10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学校注重产学结合,与宝钢集团八钢公司、新疆东风汽车厂、新疆中煤矿山设备制造维修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广泛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蒋主力,浙江商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模式与发展构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2]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9)

[3]廖忠梅,职教集团利益相关者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4]余秀琴,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16)

[5]孙健,王明伦,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职教集团发展战略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5)

[6]叶东,联盟型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障碍分析和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