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论文资料 > 社会科学 > 社科相关 > 正文
社科相关( 共有论文资料 72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当代特点研究

2011-09-01 17:50 来源:社科相关 人参与在线咨询

摘  要:本文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三个命题的基础上,以陕西为例,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确立及其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科学发展观 区域经济
    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进一步总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当今时展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和研究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揭示实践的规律性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中国化、时代化,形成无穷的精神力量,并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转化为改造世界的无穷的物质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90年英勇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共产党宣言》发表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都是由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推动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每一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都不相同,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改变其形态,与时俱进,以解决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在1938年《论新阶段》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并形成中国特性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顺应时代和历史潮流,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与实现共同繁荣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展同进步,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征要求不断关注时代的发展,时刻保持对时代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敏感与热忱,使实践与时展相吻合。因此,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适应时代特征,顺应时代潮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相结合,并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只能通过人民群众实践运用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信仰观紧密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被普通民众所认知、理解和自觉践行。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具备通俗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向人民群众宣传,以提高大众的思想觉悟,增强群众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求我们在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中国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为我党的基本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实践。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理论鲜明地贯穿着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他指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2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 在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推断中,建立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他的两大原则,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和谐论的继承和丰富。
    关于社会的整体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指出:“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马克思后来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进一步从社会结构的内涵上揭示社会整体运动的规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整体发展,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发展观则在社会整体发展中赋予了“四位一体”和“社会建设”的新内涵。同志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延伸,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