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征稿授权 经营授权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论文资料 > 社会科学 > 文艺传播论文 > 正文
文艺传播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10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文学文本传播衰退探究

2012-11-16 09:31 来源:文艺传播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作者:黄春平 曾庆香 单位:中国社科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电视媒体出现后,以其独特的凝聚力将人们从书本、闲聊、影院等多种业余活动中吸引过来。人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来接受它为人们所提供的各种文艺节目。在这些千姿百态的文艺节目中,其中最具影响的,就是根据中外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可以具体界定为电视文艺类)。近年来,数十部曾只为少数人所欣赏的中外名著被改编为电视剧,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更多的人们从电视媒体中接触并欣赏到一些久为流传的中外文学巨著,如:《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保尔•柯察金》、《红与黑》、《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文学名著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象电视剧那样享有如此广大的观众群,并在观众中引起如此巨大反响和共鸣。可是另一方面,电视文艺却给文学的文本传播带来很大的麻烦。

一、文学文本传播的日趋衰落与电视文艺传播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报纸、杂志和书籍为代表的文本传播还扮演着文学主导型传播媒介的角色。许多文学期刊发行量都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份,一部稍有影响的小说印数也可达10万册。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影和电视等电子媒介在当今媒介网络中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核心媒介,原来高踞艺术家族霸主宝座、主要依赖文本传播的文学,由于远离核心媒介而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的角色变化。这具体表现在,随着媒介权力的移位,文学的文本传播情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有人作过统计,在1952~1966年间,文学艺术类书籍在我国当时的出版图书总量中所占比例为27.6%,1979年为12.2%,1985年为8.6%,1994年仅占3.3%。[1]1995年,一份关于上海作家现状的调查统计数字最明确不过地反映了文本传播的变化:王安忆,80年代初的作品印数几万册,现在只有几千册;陆星儿,原来作品印数七、八万册,现在只有几千册。《收获》在80年代中期前发行最高达百万份,现仅有2万份;《上海文学》原来发行量40万份,现在2万份。[2]据《羊城晚报》98年10月5日消息,“每种文学期刊只有十个读音!”消息来自98全国大型文学期刊主编(社长)研讨会。部分代表说,“《漓江》停刊,《昆仑》停刊,《小说》即将停刊,下面是不是轮到我们停?”消息还引用《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所介绍的情况:目前全国共有800多种文学期刊,平均每种期刊发行3000册,每种期刊平均大约只有10个读者。而且,这个数量还在萎缩。[3]与此相对照,电子媒介事业———电视事业正飞速扩张,电视文艺日益兴盛,正逐步挤压着文学艺术类书籍传播的生存空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事业获得高速发展。1980年全国有电视台38家,1998年,全国无线、有线电视台已达740家,而且中央、省级电视台大多以卫星传输方式覆盖全国。就全国而言,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超过85%。[4]目前全国约有3亿台电视机,观众近9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日人均收看电视不少于3小时。人们经常收看的节目中,一半以上是各类电视剧。[5]据统计,目前我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达6千(部)集,每年还从境外大量引入,其他电视文艺节目(如电视纪实片、电视艺术片、音乐电视、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综艺节目)年产量超过10万小时。电视文艺节目在全部电视节目中占60%以上。[6]电视文艺已成为大众文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逐步疏离书刊,把更多时间交给电视和网络,很多读者转化为观众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文本文学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辉煌?在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一天有2到3个小时读文学,那真是一种奢侈。然而,现在每天看2到3个小时的电影电视,却再正常不过了。通过以上的对照,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90年代以来,文学的文本传播(传播形式表现为文学艺术类书籍如文学著作、期刊等)单从发行数量看,正呈现出日趋下降的态势;而电视文艺传播(传播形式主要是电视剧,其次是电视诗歌散文纪录片与综艺节目等),随着电子媒介事业特别是电视事业的兴起,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观众。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态势?

二、文学文本传播衰落的媒介分析

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撇开其他方面的原因,单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解析,可以发现,电视、电影等现代电子传媒变文学的文本传播为“电子传播”,它似乎是导致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主要表现为文学艺术类书籍发行数量所占比例的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传播载体发生重大改变的过程中,影响最大、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子媒介传播的代表———电视文艺的迅猛发展及其对大众文艺消费的霸权式占有。如购买书籍期刊需要一定的经济支付能力,而看电视文艺则除了让你耗费点时间看广告之外,无须在经济方面有所付出。这恐怕是大众群体选择电视文艺的首要因素。这种最基本的经济原因决定了受众的抉择。除此之外,印刷媒介传播(文本传播)的局限与电子媒介(电视)传播的优势发展,似乎是形成文学文本传播急剧衰落的一个必然的原因。电视对文学的传播相对文本传播而言,有着如下优势:

(一)电视传播的主动性与文本传播的被动性有人把电子媒介中的电视称为“闯入型媒介”。当家家都把电视机作为必不可少的现代生活用品时,您只要打开电视,那些利于大众接受的、极富自然真实感而又极尽煽情诱惑之能事的电视画面,便闯入您的视野;面对这样直观具体的信息诱惑,人们是非常愿意打开电视机的。无论在私人场所还是公共场所,电视都会迎面而来。一旦电视开关被打开,它就会将电视节目展现在人们面前,不顾人们的喜好和需要,带着强迫式的力量将那些电子图象和语音信息灌入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从这种意义上说,电视是一种主动性媒体。当它载着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走进千家万户时,所有的观众几乎无条件地接受它所提供的节目。它所占据的观众是难以计数的。文本传播则并非如此。文本是一种客观的、被动的存在物体,它必须被购买或借阅。读者需要去书店或图书馆,在众多的书籍中做出选择。选择会受到个人兴趣、文学水平以及书本价格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作为一种被选择的媒体,文本是被动性的。在电子媒介的传播优势飞速发展的今天,普通民众对文本的选择,常常是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才勉为其难的。这样,文本传播的非“闯入”性和“不得不”才被选择的现状,其传播局限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决定了它的读者数量和范围的有限。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电影《秋菊打官司》。陈源斌的中篇小说《万家诉讼》发表后,社会反响并不很大。后经张艺谋、巩俐等人的二度创作,虽然情节、主题并无多少提高,但“秋菊”这个人物通过演员的出色表演,借助电子媒介的直观具体的传播,尤其是后来荧屏的多次复播,却走入千百万普通民众的期待视野,令人津津乐道,成为90年代以来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之一。

在线咨询
较新论文阅读全部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