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2022-09-21 15:09:04 来源:写作指导

 

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网络社会。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深刻影响到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维度的发展,它在为社会变革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将自身的触角伸向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成为推动民主政治建设须臾不能离开的条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一、互联网开辟电子政务新时代,保障公民知情权   电子政务,即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的政府运作过程与基本工作形式。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在、传播和获取信息方面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手段。   (一)电子政务: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的新渠道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式启动于1993年的“三金工程”,至此我国开始了信息公开的探索之路,特别是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更将我国政府推向“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时代,从汶川特大地震到玉树强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有效信息公开,从新闻会、听证会频繁举办到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出台,从中央财政预算公开到中央部委公开预算,从地方政府“晒账本”到地方官员的财产公示,这一切都表明信息公开已成大势所趋,尤其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更是当前促进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二)电子政务:公民充分享有知情权的重要平台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①公民的知情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前提与基石。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出现,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以及信息传输障碍,有效地促进各种信息的充分流动,使信息呈网状分布,从而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技术条件。实践表明,在电子政务时代,人们不仅可以自由传播信息,也可以快速查找信息。这种全面、充分的信息传输与获取,将使处于最基层的民众也可以了解国家高层机构的状况,并与之对话,为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打下基础。   (三)电子政务:公民平等享有知情权的重要保障   平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而互联网自身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恰恰注定了它在公民平等获取信息、平等参政议政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其中,保障公民平等享有知情权的作用尤为明显。这一方面表现为人人都有知情的平等权利,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差别的。只要你拥有一台电脑,并办理入网手续,便可以尽情地在网络中畅游,而不受身份、地位、学历、财富等因素的限制。运用电子政务开展一种新型的、便捷的民主体验,令广大群众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能够与政府部门发生互动,真正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为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创造有利条件。   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要使公民充分的知情,而公民的知情必然离不开政府的信息公开,在电子政务新时代,互联网作为公民获取信息的新平台,必将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   二、互联网开创网络问政新形式,保障公民参与权   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政务公开,激发参政热情,已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施政亮点。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这为网络问政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受众。在政府与官员的高度重视和网民的热情追捧下,网络问政正向着纵深化、实质化、体制化推进。   (一)网络问政:激发公民的参政热情与参政意识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深度的民主是建立在广泛政治参与基础上的。然而我国长期形成的民主政治现状,却根本满足不了人们对政治参与的渴望,于是作为一种新媒介,网络整合了传统媒介的许多优点,改善了信息受控制的局面,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较好地培养了公民的民主素养和参政意识。首先,互联网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使人们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交流、发表言论,从而大大减少现实中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促使人民群众更敢于发言,更积极地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中;其次,互联网的便捷性和低成本性,使得网络问政这一方便、快捷、低消耗的政治参与新形式,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形成了极大的吸引力;最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高效性,使信息实现了从单向到多向流动的转变,使公众实现了从受众到参与者的转变。而一旦公民的意见被采纳或自身的信息受到关注,那么他们就会在无数次的网络民主实践中意识到参政议政是自身不容推卸的责任,内心强烈的参政热情也会被瞬间激发出来。   (二)网络问政:改善公民的参政途径与参政手段   过去人们大多是通过信访、投票等途径来参与政治,并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空间、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诸多参与行为被迫夭折。而在网络时代,互联网使更多的人通过电子会议、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直接发表意见。2010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和省长黄华华真诚希望广大网民继续对广东发展话题“打好铁”,对广东民生热点问题“织围脖”,对广东工作中的不足“拍大砖”,随后,广东省又开展“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建言献策”的网民代表座谈会,以带动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网络问政。总之,互联网的兴起,一方面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通过网络问政于民,另一方面,这也是公民主动问政的集中体现,公民在网上的|“围观”、“灌水”已然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三)网络问政:拓宽公民的参政范围与参政空间   科恩曾说:“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②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恰恰为广大公民提供了广泛、深入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亳州网友“在亳一方”因《街巷为链,景点为珠,打造中原第一老街景区——亳州北关老街开发保护构想》的帖子,促成了亳州北关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两会期间,2007年的“两会博客”、“两会论坛”等,开启了我国“网评”国事的黄金时代,2009年,人民网的“网友议政”、“博在两会”、“网眼看会”、“强国E两会”等栏目,成为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有效平台。事实证明,无论你身在何处,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想参与,互联网就会为你提供广阔的空间。#p#分页标题#e#   毋庸置疑,网络的逐渐普及,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得网络问政热潮迭起,网络问政的发展,不仅仅是政府问政于民,更是公民问责政府的过程。这种双向的问、互动的问,为公民主动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三、互联网开通网络民意新渠道,保障公民表达权   2009年以来,贵州、江苏、广东三省相继设立“网络发言人”,主动回应网友问题,及时权威信息。同时,在今年的两会中,安徽、湖南首次将“网络民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③“网络民意”成为推进政府民主决策的重要影响力量。   (一)网络民意:打开公民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   “民意”指的就是“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从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袭击我国驻南使馆,网友们的迅速反应,到在北京奥运会圣火海外传递受到干扰时,网友们的联手回击,再到汶川地震、南方洪涝灾害中,网友们的积极奔走,可以说,网络民意无处不在,并逐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根据2008年6月,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1%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④   于是,互联网被民众和学界称为“民意直通车”或是“民意表达的绿色通道”。网络民意表达不仅是自由、开放的,而且是快捷、高效的,“对广大用户来说,互联网正成为他们实现草根民主,将个人议题演绎为公众议题,将局部关注放大为四海焦点的传播场所。”它无需文字的润色,也不求辞藻的华丽,只是使现实中的民意能比较原生态地反映出来。   (二)网络民意:打造公民利益诉求的“无形广场”   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已从最初单纯的娱乐工具演变为公民利益诉求的无形广场。当前,经网民转帖,“顶”,“灌水”等,形成舆论,并逐步扩大,进而受到政府关注,最终促成问题解决的现象已十分普遍。2008年5月常州市长王伟民在“化龙巷论坛”注册“市长与网民”的网名,在政府与市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受到网友好评;安徽芜湖利用当地论坛“市民心声”,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利益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江西72名“县官”实名开博,解决群众困难450多件,网友的留言和评论达1万余条,累计访问量达76万人次。事实证明,利用网络关爱民心,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必然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网络民意:推进政府民主决策的“最短路径”   2009年初,河南洛阳网友“老牛”被推选为洛阳市人大代表,2010年初,湖南、安徽把“网络民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充分反映出我国政府对网络民意的重视。而广泛了解民情,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是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前提,只有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开通民情上下传递的有效通道,领导干部才能知晓原汁原味的民众思想,为政府决策提供可供参考与借鉴的信息。2006年8月以来,湖南发动了一场面向全球的“寻计问策”活动,全面演练征集、吸纳、反馈民意的“民主流程”。对于征集到的意见与建议,湖南有关部门进行梳理,并将其视为高层决策的重要依据。典型的一例是,有一期专报刊登了一条要求善待农民工的建议,省委书记张春贤阅读后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很快,湖南省推出了农民工可以免费享受医疗保险的新政策。⑤   可以预见,蓬勃发展的网络将大大提升我国政府的民主决策意识与水平。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随着党政领导干部执政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官员利用互联网了解民意,“拍砖”也好,“灌水”也罢,毕竟这都是民意的真实体现,网络民意的充分表达,必定会加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四、互联网开阔网络监督新视野,保障公民监督权   当前,网络的匿名性、公开性、便捷性,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快速通道。在网络上,“曝光”造假行为,“暴晒”官员劣迹,“暴打”不法分子,已成为民主和正义的双重体现。   (一)网络监督,越来越热   以网络为载体,了解国家事务,发表意见和建议,提供信息线索,实行有效监督,既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背景的必然选择。从“孙志刚案”到“华南虎照事件”,从“毒奶粉案件”到“周久耕事件”,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网络舆论监督力量的壮大。在网络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广阔空间;网络的便捷性,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有利条件;网络的匿名性,为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消除诸多顾忌。2009年1月初,人民日报社与人民网联合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由此可见,网络监督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公众视野,已成为畅通民意,维护权益,预防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监督,越来越广   2008年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2007,倾听中国网民》,文中指出“网民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生力量。”在网民的带动下,民主监督也正逐步走入e时代。网络监督作为一种新兴的监督力量,首先,它的主体,越来越广。在网络中,社会各阶层、团体或个人均可表达意见,信息,参与网络舆论传播,拥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尤其是公民的监督权更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实现;其次,它的监督对象与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监督基本上是一种间接监督,使得原本就很有限的监督效力变得微乎其微。而互联网却打破了这种局限,为公民与政府间建起互动的桥梁,监督主体不仅可以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活动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党的机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特殊利益团体,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监督;最后,它的监督形式,越来越广。除了报道,通讯等形式,网络监督堪称是媒体多元化、多样化的监督,网络论坛、公共空间、各大网站的留言板、邮件、博客、微博等均成为网络监督的表现形式,为新时代民主监督提供重要资源。#p#分页标题#e#   (三)网络监督,越来越实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背后有无数锐利的目光,它们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联系问题,使任何人、任何事都逃不出它们的“网眼”。2009年3月,辽宁省政府纠风办,省政务公开办,将省内县区级政府工作报告在民心网等网站公布,接受网民监督点评;2010年3月,常州市环保局局长亲自给曾要求他辞职的网友“认真”,颁发了2000元的“网络监督奖”。可见,网络监督在推进政府工作方面已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强有力的舆论监督面前,“周老虎”及其造假人员终究变成“纸老虎”;进京拘传记者的“最牛县委书记”张志国在网络声讨中引咎辞职;广州海事法院院长公费出国旅游,受曝光后被免职,以及钉子户事件,厦门PX事件,“一夫二妻”事件等等,都显现出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   总之,在互联网日益发展与普及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定会在互联网作用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