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征稿授权 经营授权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论文资料 > 自然科学 > 养生论文 > 正文
养生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22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管子的养生论对后世的影响

2012-12-17 14:41 来源:养生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作者:胡群英 单位: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

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知者不得处,夫圣人无求也,故能虚”[2](《心术上》)。这就是说智慧本身不会失掉,探求智慧的人得不到智慧之所在,只有圣人才能保持“虚”心,不主动去探求智慧。此外,《管子》还将“虚”的境界形象化为“天”,认为能够象天那样无知无为而能应万物之变,才可以称之为“虚”的境界。这种“虚”显然是对调摄精神、以适应外在环境变化的养生之道的灵活运用。在认知与养生过程中,人之所以要“虚其心”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维器官的“心”,如果在认知与养生过程中不能保持“虚”、“静”和“无为”的状态,那么人就无法排除各种欲望与杂念。这样,人就会将各种各样的主观成见带入认识过程之中,使人的认识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样就无法准确、客观地认识事物。另一方面,如果“心”不是无为的,而欲代替人体的各个具体的感觉器官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感觉器官不能“守其分”,从而就会产生“物过而不见,声至而耳不闻”的结果。

其次,天道虚,地道静,人“心”也同样有虚静的特点。如果“心”不能保持虚静的状态,就无法观察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人心犹如湖水一般,水面平静就会完整、清晰地映现景物的形象,如水面波动那就无法映射景物,此所谓“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2](《心术上》)。

再次,同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一样,人在认识过程中处于“阴”的地位。而“阴”的特点是“静”,所以“心”如果躁动不安就会失去其“静”的地位。“心”不静则无法控制“动”的客体,致使“动”“静”不能平衡。“心”如果不处于“阴”的地位,就无法控制客体的“阳”,使“阴”“阳”不能调和。这样在主客体这一对统一体之内,就失去了对立的方面,而没有对立面、不包含内在矛盾的事物是不具有现实性的。因此,人只有保持“虚其心”的状态,才能使主客体完满地结合,达到认识的更高层次,从而形成准确的认识。如何进入“虚其心”的状态呢?《内业》说:“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德,有神自在身。”[5]

《心术上》说:“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4]“虚者,万物之始也。”[6]“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7]这就是说,人若达到“虚其心”的境界,就不能让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来扰乱人的感觉功能,从而也不会扰乱“心”的平衡。如果人在认识过程中拥有私心杂念,就必然会常常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看待外物,这就不能达到主客体之间“殊形异势”,从而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人在认识活动中必须做到“去”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单纯、心情平静、精神专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虚其心”。这种“虚其心”既是一种认知方法,同时也是养生之道。

静与心态平衡

《管子》认为,人在用心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还要排除忧乐喜怒欲利的干扰以保持心情的平静状态,这就是所谓的“静”。《心术上》说:“动则失位,……静乃自得。”[4]不要在事物到来之前就急噪妄动,而应该“无为”、“无欲”,安静地等待事物自己到来,然后与物互相感应,以观察事物的运行法则。《内业》说:“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音,道乃可得。”[8]心中宁静,体气顺畅,道才能停留。只有心静才能留住精气,才能获得精气。而“精气”充沛则是人健康的关键,如果失去精气就会导致疾病。那么如何获得精气呢?“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5](《内业》)通过静把精气之舍打扫干净,精气会自然进来。与其集中精力去想着办法不让精气失去,还不如以静对待它。只要抱着严肃、敬畏的态度,精气就会非常安定。“静则得之,躁则失之”,“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心静精气自然就来,心静精气自然安定。反之,烦躁就会丧失精气。所以,心静是养气的关键。《内业》说:“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5]。“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9]反之,“动则失位,……静乃自得”[4](《心术上》)。只有形体端正、心中宁静,然后才能安定。安定的心在胸中便能耳聪目明、四肢坚固,也才可以成为精的止息之所。节制欲望符合于道,万物就不会造成伤害。内心宁静,外貌恭敬,才能复归本性。这样的话,心性将会大大地安定。

定心静观事物的变化法则,这就是静。这样不但使人能够精力旺盛,健康长寿,而且还能使“精气”进入胸中,人的智慧于是进入一种神妙莫测的地步,能够“遍知天下,穷于四极”[9](《内业》)。《管子》认为,喜怒忧思等情志的变化是人体对周围环境以及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一般情况下不会使人生病。但是,突然的或者强烈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会导致脏腑肌体逆乱而引起疾病,所以调理情志、保持心态的平衡便成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健康长寿的关键就是要去除喜怒欲利,使心态平静。《内业》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10]。“其所以失之,必以忧乐喜怒欲利,能去忧乐喜怒欲利,心乃反济,彼心之情,利安以宁,勿烦勿乱,和乃自成”。“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

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愚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8]。也就是说,人要身体健康,就必须心情舒畅;忧愁与烦恼会导致混乱;有了忧悲喜怒之情,人的心态就无法平衡,也就不可能获得健康。所以《内业》认为,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就必须保持平整的心态,要设法消除过度的喜怒,节制五种欲望(耳、目、口、鼻、心),去除两种凶事(喜、怒),就可以获得平正的心态。那么,如何节制情欲呢?《内业》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10]。认为通过读书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就能够很好地节制情欲,达到“内静外敬”,从而回到充满精气的自然状态,获得健康长寿。《管子》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心态与疾病的关系,认为过度的思虑也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与长寿。《内业》说:“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9]。“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思之而不舍,内困外薄,不早为图,生将巽舍。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10]。《管子》认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使身心都受到损害。如果长期下去就会丧失性命。就像饮食不可过饱一样,思虑也不可过度。调节得当,自然就能获得健康长寿。《任法》说:“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11]。

在线咨询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