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征稿授权 经营授权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农业论文 > 乡村旅游论文 > 正文
乡村旅游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26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乡村旅游下窑洞民居保护探析

2020-11-11 17:21 来源:乡村旅游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摘要]为解决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民居现有问题,使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以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为切入点,通过对豫西窑洞民居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豫西窑洞保护与更新原则,并结合陕州地坑院,从保护和更新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途径。该思路可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豫西窑洞;地坑院;保护与更新

在国家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并且大大提高地方经济收益。河南西部地区的人们依据地理环境的优势,选取最适宜环境、造价最低廉的材料来建造窑洞,大力发展此类传统民居旅游形式,有效的发展了地方乡村旅游业,丰富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通过田野考察与相关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尝试就豫西窑洞———陕州地坑院的现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更新途径。

一、豫西窑洞民居的现状

豫西地区主要指洛阳和三门峡两个行政市,位于黄河母亲河的中部地带,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华夏文明起源地,因此也可以被叫作“陕州大地”。豫西这一带地区的农村已经习惯了居住窑洞,当前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年老的村民们将窑洞作为居住的建筑———“天井四合院”,它又被当地人称为“地坑院”。此种类型的窑洞多采用传统下沉式建筑结构,在豫西,一些比较大型的窑洞建筑群已经被当地政府所保护开发,当作旅游观赏所使用,另一些小型的、分散的地坑院就慢慢地被人淡忘,夷为平地或是建成了新的楼房或者小洋房,地坑院从而变成几代人的回忆。随着现代人们经济收入稳定提升,温饱问题解决后,在物质和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豫西窑洞正面临着将要消亡的威胁。那么如何保护这些传统建筑的同时又可以满足现代人的真正需要?这成为亟须被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保护与更新豫西民居的出发点。

二、豫西窑洞民居的特征分析

(一)向下挖坑,黄土建造。豫西窑洞民居处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北季风对豫西地区的影响很大,空气中含水量小,气候颇为干燥,虽说季相分明但也常常十年九旱,平均年降水量仅600毫升左右,因此该地受到洪水灾害的可能性不大。此外,该地属黄土高原中部的塬上区域,干燥的气候、有利的通风条件可以使用黄土材料做的建筑保持稳定,由于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部分空间,因此恒温效果明显,具备冬暖夏凉的特点。

(二)布局合理,四面凿洞。窑址宜选择西南朝向、地势相对较高、近处无墓葬、无渗出水地带,确定好适合居住的地点后,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上一个的百平来的方形深坑,深约6米,起着公共活动区功能,然后在坑壁上的四面打出几孔窑洞作为起居、灶房、牲口房、粮仓,最后会在拐角处挖出一条通往地面的地道,坡度较缓,铺有红砖、粗石,若是雨天行走也不至于滑倒。通常院内中间会留下一处水井,在井周围摆着石盘来洗碗、洗衣。框出院子范围,既使得中心庭院下沉后不至于院内积水,又留出行走的空间。最后在坑崖上的四周砌上一圈的矮墙起到保护行人的作用,同时也为屋主人遮风防雨。

三、豫西窑洞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原则

(一)突出乡土景观。乡村旅游受众群体数量巨大需求种类各式各样,由于乡村风格的同一性造成了各地乡村旅游行业毫无地域特色。所以要做到在各地区的乡村旅游行业竞争中得到更多的关注,就要了解各方特色找出我方特色,突出加强自身的地方优势,尤其是自然风光的加强,这样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

(二)保持村落的原真性。作为旅游产品来说,能够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就是产品特色,在乡村旅居更新设计中,注重强调产品外在特色,突出产品内在原汁原味的地区文化,避免了城镇化和模式化经营,并且防止脱离乡村朴素自然的风格。

(三)提升核心吸引力。陕州地区民俗文化具有较长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内在意义,让其乡村旅游的品位不断提高。村落的各种民俗活动和传统技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这种独特的乡土文化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念,是现代城市人所触及不到的,使它更具有让城市人心神向往的独特魅力,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

四、陕州地坑院保护与更新途径

(一)陕州地坑院概况。陕州地坑院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陕州地坑院整体位于黄土塬上,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干燥寒冷的西北季风严重影响,降雪天气少,植物种类也不多,夏季酷热但常见暴雨天气,春秋季凉爽四季分明,季相特征显著。其整体上南部高北部低,并呈东南向西北方向走势,地表的黄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沙石含量小,有利于地下建筑的建造。

(二)旅游资源现状与更新诉求。地坑院共四个功能区:广场集散区、科普展示区、娱乐休闲区、商业街区,最大程度利用地上空间,营造出功能多样、别具一格的风貌;地坑院共有四个建造过程,分别是挖坑向下,四面开挖、铺底平顶、收尾装饰。建造过程无不体现传统玄学风水理念,与主人的时运机密相连,例如性命、财运等,体现了古人生存智慧。地坑院由22不同特点的院落构成,目的是为了向游客多方面展现地坑院的演变过程和当地传统民居文化。地坑院营造技艺已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陕州地坑院作为特色旅游项目供游客参观。随着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再次为乡村旅游提供机遇。陕州地坑院旅游开发必须以地坑院为载体,以豫西地域文化为内涵,振兴乡村旅游,以形成陕州持久的经济发展动力。

(三)陕州地坑院的保护途径

1.置换。“置换”意为交换,将一种元素代替其混合物中的其他元素。地坑院改造时可以保留原有形式,另加入置换的元素,使得更新设计后的窑居焕发光彩。如受到传统风水学的影响,当地人相信“天人合一”的说法在开窑建窑时都会找人算上一算,用以确定院落的朝向和方位,在充分的考察了解后,对地坑院“多窑串联”的格局予以保留,并且根据风水学和现代人的环境心理学来确定出窑洞的新功能区域。在装饰上,提取传统社会合院住宅的元素进行窑脸设计,窑壁采用青砖和暖光灯带,赋予其夜间照明功能。另外,充分利用黄土凝固时间快、质地较硬、稳定性高的特点,现有窑居可利用多种方式来调整部分结构提高它的安全系数。窑居改造采用原始挖土和砖砌石方式使地基稳固,后用拱券架构作为上方承重,最后填回部分原有土,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建筑特点又融合了古典民居营造技术,加上现代的机器的帮助,让窑洞建设更加方便快捷,不影响原有窑洞冬暖夏凉的特征,还便利了窑洞的通风,让窑居能够更加舒适。

2.植入。“植入”一词,是将某种元素加入原物,现另有扩展意思。坚持规划引领,形成政策合力。陕州地坑院窑居规划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盘考虑其定位、规模、功能匹配,科学布局,施策,实现“产、城、人”的融合。将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等因素与旅游方式有机结合,突出特色,提升品位,避免“千镇一面”。同时,结合小乡村提供大服务的原则,积极完善相关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注重生态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3.空间重构。地坑院平面形态为直角四边形,被称为地下四合院,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地坑院的使用空间基本位于地下,在坑的四面墙壁上横向打孔,并且要求相对两壁对称打孔,所打孔室用于为居住、养牲畜、厨卫空间。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其形式可采用博物馆式、多孔串联的展览方式,将多个窑洞进行串联,留出两个出入口,方便形成完整的游线,将地坑院中心空地作为主要活动区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大在改造,当然不同的空间内的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经过架构更新后的地坑院上方更加稳固,可以在“天井”之外的场地增建小型管理用房、健身房、休闲活动场。

(四)乡村旅游背景下陕州地坑院的更新途径

1.推出旅游附加产品。对于乡村旅游来说,发现最深层的文化底蕴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而地坑院的传统文化就有其最吸引人的特殊魅力,观赏者身临其中可以真切的体会并感受到窑洞的独特之处。注重设计一些带有陕州文化的特色景观小品、文创产品和以农业深加工为主的新型产业模式,把当地的原生土产加工成富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是农民加快脱贫致富,又让来过这里的游客印象深刻,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此外,通过设计纪念币、纪念雕塑、剪纸绣花等工艺品来为传播当地文化,提高旅游区的品位。

2.丰富室内外装饰。“影壁”是传统窑居中用于分割景观空间,营造对景、障景视知觉感受的处理方式,因此,它具有很强功能性。同时,古人也把它当作是阻隔迎门风、坏运气的景观墙,偶有摆放门神,有了影壁的地坑院多了几分怀旧和人情味,能够起到装饰美化的独特景观效果。“立体雕刻”有着奇特的通透感、艺术感和造型感,在地坑院的室内外空间中能够通过简单的图案形象来传达出民俗文化,让众多观赏者驻足细赏,这是它独特的感染力,也是窑居装饰中常见的手法之一。根据雕刻方法的不同,传达出的立体感也有强弱之别,其中常见的立体雕刻种类有浮雕、透雕和圆雕。图案纹样常用于矮墙、门窗、家具上,素材以卷草纹、花卉纹等植物图样占多,有少量的人物和动物为主体创作出礼教、寓言故事题材,还有的是带有牡丹、荷花、腊梅、喜鹊、梅花鹿等寓意美好的形象代表。这些装饰花纹、图样所吐露出来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儒家和道家文化敬重和追求。地坑院通常会在木质结构上刷上油彩等涂料可以防止潮湿发霉,在满足功能上的需求亦能满足对造型美的追求,在地坑院内饰和软装方面,一些大户人家都会在门头两侧挂上一些楹联和题额,这样做是为了在满足观赏需求的同时来为建筑增加几分肃穆庄重的感觉,同时还兼具教育功能。地坑院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可通过彩绘、银联匾额、民俗文化陈设来营造地域文化气氛。

3.完善地坑院民宿环境。观赏窑洞与居住窑洞有明显的差别,前者满足了游客观赏需求,后者更能让游客深入体验地坑院的营造智慧,但为游客提供体验住宿时,应同时考虑现代人的舒适需求,例如,地坑院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可在每个洞门前后建构了换气系统和送风管道,利用现代建筑方式和先进技术来扩大窑洞的洞口大小,从而增加进光率来修补原有的建筑上的缺陷。对地坑院原来的“拐窑”部分进行改造,原本又黑又暗的窑洞连接地带作为文化展示通道,科普陕州知识,增加灯光效果,这样做虽然破坏了一家一座院的原有格局,但可以使游客游览完一个院子后进入另一个院子,形成完整的游线,大大扩展了观赏空间,并且在缩短了观赏时间的同时也节约了体力,像是一座有生命力的博物馆。对原有建筑进行技术性改造,增强了建筑的实用性、功能性、观赏性,让游客在享受特色窑居文化的同时,也体验到了现代地坑院的更新发展。

作者:尹丽员 佳乐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青岛理工大学

在线咨询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