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征稿授权 经营授权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文化论文 > 茶文化论文 > 正文
茶文化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262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唐宋诗文与斗茶文化

2020-10-27 17:47 来源:茶文化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提要】斗茶文化最初是因茶商之间的竞争而出现的茶文化。斗茶文化起于唐、兴于宋,在唐宋时期的一些诗文中多有体现。唐宋时期斗茶文化的兴盛,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有关。元代以后,斗茶文化走向衰落。斗茶文化是一种具有艺术美感的茶艺文化,应当得到当今社会的关注与发掘。

【关键词】诗文茶文化茶艺

斗茶文化是体系庞大的茶文化中的一种,起于唐、兴于宋。唐宋人爱饮茶,文人们十足的文气、巅峰状态的艺术感与茶文化的盛行不无关联。许多文人沉迷于斗茶之道,以自己擅长的方式为其写诗作记来记录和赞美,给后人留下了一条可供探索的道路。我们沿着与茶有关的诗文回溯,可以寻求古人高雅的生活意趣。本文以唐宋诗文为材料依据,从斗茶文化的产生、兴起以及兴盛与衰落的原因等几个方面,来对古代斗茶文化进行研究。

一、唐宋诗文所体现的斗茶文化的兴盛

唐代佛教处于一个兴盛时期,寺庙众多,而僧侣多饮茶。茶便从这烟雨下的寺庙中,袅袅地出落了出来。唐代文人们对于记录喝茶这件事毫不吝惜笔墨,如著名诗僧皎然的七言诗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的“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写茶汤茶沫的色美味香如同神仙饮的美酒,令人观诗而生津。更是极言“三饮便得道”,将茶与禅意联系起来。诗人在写享受喝茶体验时,常常借茶来抒发胸怀,或是淡泊高远的心境,或是不屈的精神,或是高洁气性,等等。茶的内涵已经融入了文人的风骨,茶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厅堂之中。茶在各个阶层普及以后,斗茶活动在晚唐福建便出现了。随着茶业市场的扩大,茶商之间的竞争力增加,于是选择用斗茶的方法来证明各自的茶叶品质。斗茶即为了竞争卖茶而进行的小型比赛,主要是斗茶的汤色和汤花的持久度,有较为严格的标准。首先要看茶汤的汤色,汤色鲜白为佳。在对茶团进行研末、点汤、击拂后,茶汤表面就会出现汤花。若汤花匀细,可以经久不散,便是上品。汤花持久的茶为胜,胜出的茶便更受追捧,茶商获利就更多。宋代范仲淹所作的《和张岷从事斗茶歌》中就有形容斗茶的场景:“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作为一种风俗,在茶商之间逐渐流行起来。斗茶因风雅而备受文人贵族追捧,后形成风气。斗茶所用茶叶的种植方法、采摘期限、烘焙方法、制茶方法、泡制方法乃至所用的器皿都有讲究。文人都乐于邀请好友相会斗茶,兴致高昂地助兴挥笔间,斗茶诗文便产生了。著名的“茶痴”苏轼在《荔枝叹》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描绘了茶农们争先恐后地向茶园中采摘新茶以供斗茶的画面。陆游也是一名资深的饮茶爱好者,写过许多茶诗,其中的一首诗篇《晨雨》虽不直接描写斗茶,却写诗人一人独享烹茶的乐趣,其诗句“青蒻云腴开斗茗,翠罂玉液取寒泉”,表明诗人一扫暑热的憋闷,在雨后的清新空气中怡然自得地取出斗茶时才会用的好茶和甘泉,悠然安逸的形象跃然纸上。此外,写斗茶诗文的还有欧阳修、晁冲之等人,这一盛大茶事便一笔笔地被刻画在了茶文化的历史中。

二、斗茶文化的兴盛原因

唐宋时期,斗茶文化兴盛,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治原因。唐代起建立了贡茶制度,将茶叶也纳入进贡的名单中,便有官宦贵人举办用茶代替酒的茶宴。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诗篇《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描绘了茶宴珠翠环绕、青娥曼舞的热闹景象。宋代时期,茶宴传入了宫廷,深受统治者喜爱。宋徽宗赵佶好茶,撰写《大观茶论》二十篇。还经常宴请达官贵人们品茶。官员们因皇帝爱茶而争相模仿,举办茶宴,写作诗词助兴。贡茶制度的存在使得民间斗茶活动成为筛选好茶的重要方式,斗茶逐渐成为了一项全民活动。其次是经济文化原因。宋代的经济政策是鼓励农商并行,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藏富于民。另外,宋代的文化教育高度发达,使得许多平民阶层接受文化熏陶,获得了一定的审美水平。正如北宋时期李觏所言,茶是君子和小人都喜爱,寒门富户都饮用的生活用品。无论是守礼的君子还是不知礼的小人,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贫穷人户,都具有喝茶的经济实力和情致。可见,宋代繁荣的文化经济对斗茶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再次是地理原因。陆游认为,建溪官茶天下绝。周绛《补茶经》载:“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可见建茶在当时最受热捧。建安是宋代“斗茶”的发源地,此地丘陵起伏,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这般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条件是斗茶得以繁荣的基础。宋代建安由于茶产区集中,生产规模宏大,产量占了全国茶总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有“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壮观”之说。这使得建茶既有“瓯闽之秀气”,又兼“山川之灵禀”。宋代除了茶叶本身品质上佳,斗茶中选用的茶盏也很讲究,建窑所产的黑釉茶器“绀黑盏”闻名遐迩。如蔡襄《茶录》所载,茶色为白,所以适合用黑盏,建安所造茶盏色黑,纹理如同兔毫,坯体微厚,“久热难冷”。好茶之地出好盏,茶叶与茶具的完美搭配,斗茶之趣也“久热难冷”。

三、斗茶文化的衰落原因

斗茶文化在后来走向衰落,这其中也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斗茶过程过于繁琐。斗茶文化发展到鼎盛状态后,逐渐走向了衰败的趋势。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对斗茶风尚有着详细记载,斗茶所用茶团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对茶叶品种、产地、采茶的时机、方法等有严格要求。另外斗茶所用的点茶技艺也复杂难学,蔡襄的《茶录》中将点茶技艺分为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燲盏、点茶等程序。可见斗茶费时费力,渐渐地,普通百姓便主动舍弃了斗茶活动。宋朝官员为了满足贵族的喜好,曾耗费大量精力高价收够优质茶团,因耗资过大容易造成财政损耗,于是斗茶活动在贵族中也逐渐式微。其次是后代贵族不喜用茶团。宋覆灭后的元朝在蒙古族人统治之下,游牧民族崇尚大气简约的风格,不喜点茶的精致繁巧,因此斗茶不得元代贵族的赏识,无法再现昔日辉煌。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斗茶的流程繁复,茶团的制作更是劳民伤财,便下令废掉茶团,改用散茶。点茶的从茶艺舞台中退出了,斗茶文化便止步不前。总的来说,斗茶文化的衰败和汉服的简化、汉字的简化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古人在历史中摸索发现了它,将它记录下来后,最终又归还给历史。

四、唐宋斗茶文化的遗响

虽然斗茶文化在宋朝以后不再流行,可是斗茶在民间一直流传。比较著名的有民国时期巴蜀地区文人的一次斗茶活动,所留下的《斗茶集》记录了他们在斗茶过程所作的斗茶令。代表作品有赵熙所作的《和翊云得家书喜记》,其中一句“鄜州月样小团茶”,既写实说明眼前所见的茶团形似鄜州月,借杜甫诗《月夜》中的典故来阐发自己身处抗战中的感受。在广东惠州、福建建阳等地,因其茶质优良、饮茶历史悠久,斗茶一直存在。如今,这些地方仍有一年一度的大型斗茶活动,用以筛选优质好茶,推广茶文化。只是这样具有商业属性的斗茶活动一般只包含“斗茶品”和“茶百戏”两个部分,雅致有趣的“斗茶令”很少见了。斗茶文化是唐宋间经济政治推动下的产物,成熟以后对经济、政治产生过很大影响。斗茶文化的底蕴应当彰显,它蕴含的古代文人淡泊高远、顽强孤介的品格应当让后人看到。了解斗茶文化,可以让后人理解“诗酒趁年华”和“人间有味是清欢”,理解古人眼中茶的魅力以及斗茶中独特的审美标准。斗茶文化是唐宋代茶艺文化的代表,这段灿烂文化仿佛一块雕琢精美的玉石,今天看来仍很珍贵。当今社会应该发掘与研究唐宋时期的斗茶文化,寻求斗茶文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在各地适当地举行斗茶文化活动,重温古人闲适雅致的生活,让今天的人们懂得在高节奏的生活中如何放慢脚步,仔细品尝人生。

作者:赵涵 卢欣彦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在线咨询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