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至周日 8:00-22:30(免长途费):
学术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征稿授权 经营授权
当前位置:万博体育max官网成为娱乐者的首选之地期刊网 > 文化论文 > 民族文化论文 > 正文
民族文化论文( 共有论文资料 288 篇 )
推荐期刊
热门杂志

小学英语民族文化进校园探索

2020-11-18 11:33 来源:民族文化论文 人参与在线咨询

摘要:介绍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黔东南推行的背景及其效果,分析小学英语课程在黔东南州开设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黔东南苗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有效方法,鉴于英语和苗语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白两种情况,提出在教学中融入苗族文化,对比英语文化来讲解,或许会是一种有效培养苗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也有助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落实。

关键词:黔东南 ;小学英语; 跨文化意识; 民族文化进校园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阐明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双重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人文性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说明跨文化意识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贵州省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已有十多年。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80%以上的人口是少数民族,其中苗族人口不少于41%。[1]苗族是黔东南的第一大民族,黔东南的教育需关注苗族学生。黔东南的苗族学生生活在欠发达地区,封闭的环境使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疏离感较强。英语是苗族学生的第三语言,文化障碍已成为苗族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较大制约因素。若能在教学中融入苗族文化,对比英语文化来讲解,或许会是一种有效培养苗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这也有助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落实。

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黔东南推行的背景及效果

2001年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多年来,保持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命题。为更好地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及省教育厅、省民委的《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黔教发〔2002〕16号)、《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意见》(黔教民发〔2008〕216号)的文件精神,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中共贵州省委颁布了《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使贵州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省民宗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关于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实施方案》(黔民宗发〔2016〕31号)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从2016年起到2020年,力争省、市(州)、县(自治县)各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达到1000所。为了响应贵州省推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号召,保证此次活动在黔东南州的顺利进行,黔东南州教育局和民委颁布了相关的通知与文件。2009年11月,黔东南州教育局起草了《关于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发展研究的实施方案》,指出其实施的目标是通过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提高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重视民族文化教育,提升黔东南生态区域品位,为旅游大州服务。黔东南党发〔2015〕4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规定每三年办一届民族文化进校园文艺展演,各级各类学校纷纷举行了各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如跳锦鸡舞、踩鼓、开设各类民族特色文化课等。当前,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民族教育没有得到较好的推行,究其根本原因是受到长期以来的升学条件、教育评价体系、人才评价系统、社会选人用人、职业应聘、劳动报酬等人才成长的评价标准的影响。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没有得到较好的推行,直接原因是实施成效没有与升学成绩挂钩,而升学成绩才是学校、家长和学生们最关心的。简言之,只有在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前提下,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活动才会受到学校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二、小学英语课程在黔东南州开设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于2001年春季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的城市小学和县城小学从2001年的秋季逐渐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黔东南州响应这一号召,州内的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师资的缺乏,直至现在仍有少量偏远农村小学未能开设英语课。黔东南州的小学英语教科书主要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学生更为聚集的县使用的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教科书,如台江县、剑河县、黎平县、榕江县和从江县;而汉族人口较多或少数民族汉化程度较高的凯里市及周边县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每周的英语课不少于两学时,每学时为45分钟。小升初考试的英语成绩不公示,只作为入学的参考,不是硬性指标。苗族是黔东南州的第一大民族,苗族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州内学生的整体成绩。但很多教师缺乏对苗族、苗语及其文化的了解,在英语授课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仍采取统一的授课方法。因此,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校重视不够,师资力量弱,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开设英语课;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考虑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的成绩比较差。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黔东南苗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成绩差10分,整体处于不及格状态。[3]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黔东南州有80%的少数民族人口,苗族人口占比为41%。苗族学生的母语是苗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英语则是他们的第三语言。苗族学生学习英语时,要受其母语思维的影响,还要受到第二语言汉语思维的影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如面向全体学生,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应得到关注;关注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4]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和英语的困难,不仅仅体现在单词、短语和句子上,他们对语言学习怀有深深的恐惧,更体现在思维、文化的混淆上。[5]作为少数民族的集聚地,黔东南的小学英语教学应重视民族学生,尤其是苗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苗族学生的实际生活,分析英苗文化的异同,创设语用情景,激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英语和苗语相同的文化现象较少,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白两种情况。以下结合小学英语教科书出现的几种文化现象进行说明。

(一)存在文化差异的现象。文化差异现象指的是两种文化中都有的现象,但其内涵存在着差异。1.问候习惯英语中的问候语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谈天气,如“What’stheweatherlike?”受到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湿气流使得英国的天气变化无常,人们因此非常关心天气。第二类问候语是谈论人们的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如“Hello”“Hi”“Howareyou?”“Howdoyoudo?”“Goodmorning”“Goodafternoon”“Nicetomeetyou”等。[6]传统上,苗族的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属于一个家族的群体基本上聚居在一个村寨里,人们彼此都很熟悉,为了突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问候语大多涉及隐私,如“你去哪”“你吃饭了吗”“你在做什么”等,而基本不会只是客套地、交际象征性地问“你好”“早上好”。2.名字英文的名字是姓在后,名在前,这一点与汉名的情况相反。传统上,苗族没有汉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政策以来,苗族孩子都能上学了,他们都有了汉名,自然就有了汉姓。但在家里和村里,人们彼此却直呼苗名,而不是汉名。村里仍有很多不会说汉语的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孩子们的汉名。传统的苗名都为单音节,并且是父子联名,即孩子的名字在前,父亲的名字在后,后面还可依次加上爷爷、祖父、曾祖父等长辈的名字,这样就成了孩子的名字。比如说,孩子叫宝,他的父亲叫立,那么村里的人就称这孩子为宝或者宝立。苗族的名字与汉英民族的姓名存在着较大差异。3.称谓西方人称陌生人一般为Sir或者Madam,知道姓氏的情况下,有时在姓氏前加上Mr、Mrs和Miss等,熟人之间一般可以直呼其名。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苗族通常聚族而居,同村的人一般都属于同一个族群,基本上彼此不通婚。在苗族村寨里,与父亲同辈的人都可称之为“父亲”,与母亲同辈的人都可称之为“母亲”。伯母、叔母、伯父和叔叔之类的称呼也存在,但为了突出彼此的亲密关系,就称之为父亲或者母亲。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对爷爷、奶奶、哥哥和姐姐的称呼,对比自己年幼的同辈也可直呼其名。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上册中称李教师是MissLi,授课教师需要对苗族学生进行此类现象的说明。4.饮食习惯西方与苗族的饮食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历史上,西方国家大多为游牧民族,他们以肉类和牛奶为主食,餐具主要为刀叉和盘子。苗族是农耕民族,主食是大米、苞谷、薯类等。黔东南苗族生活在偏远、经济较落后的山区,历史上一直处于缺少盐巴的状态,其居住地域较为潮湿,为了达到增进食欲和保持健康的目的,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喜欢吃酸辣食物的习惯。苗族的餐具主要是筷子和碗。苗英民族饮食习惯的差异使生活在偏远地区的苗族学生很难理解诸如bread、coffee、hamburger、sandwich、toast、salad等与西方饮食相关的词汇。5.狗的内涵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义务教科书《英语》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It’sadog”和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都提到了狗。西方人喜欢狗,把狗看成人的伙伴,经常用狗来比喻人,与狗有关的英语大多是褒义,如“Everydoghashi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苗语的“狗”具有两重性,由“狗”组成的词语,除多含贬义外,有时含有褒义。[7]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苗语中,用狗来形容人是有侮辱性的。

(二)文化空白现象。文化空白现象指的是两种文化不对等的现象。生活在偏远且经济落后地区的苗族小学生难以理解英语文化现象。小学英语教科书出现的西方国家的各种节日,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等基本上是苗族小学生没有见过和体验过的。苗族小学生对西方的国名、国旗、首都、建筑、古迹名胜及生活方式都很陌生。授课教师需了解苗族学生的现状和困难,以便在授课过程中帮助苗族学生克服这些文化障碍。

四、结语

受升学制度考核标准的限制,很多学校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已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理想。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对苗族和英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能激发苗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减少对英语文化内涵的疏离感,还有利于苗族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并深刻认识英语文化。这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实施方式,要求授课教师了解苗族文化,了解苗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关注苗英的文化差异及不对等之处,这也是个需要解决的又一课题。

作者:吴春兰 严尔玮 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顺学院外国语学院

在线咨询
推荐期刊阅读全部
.